PERSPECTIVE

學創業學做環保「L」開元朗環保本地品牌小店

去日本、去台灣旅行,有羨慕過別人能夠於食物、生活用品方面都能自給自足嗎?只要細心了解,其實香港也有不少本地品牌、本地農產品的選擇,他們擁有的資源一定比不上集團式的大型品牌,但依然默默耕耘,讓香港農業、本地製品得以承傳。要延續這些本地品牌生產,首先也要有一班願意支持的人。 今次 BBOLD 編輯邀請到一位 90 後女生 Katie ,在疫情期間開始,她選擇辭去設計師的工作,毅然嘗試學做「環保L」,由接觸環保零售工作學起,到今年 2023 年的 7 月決定再踏出一步,創業學習經營以售賣環保及可持續產品、本地小眾品牌為主的街坊小店「環保黎雜貨店」,部分產品更以祼賣方式出售,只要街坊自備容器就可以購買,藉此希望香港人培養源頭減廢、減少包裝垃圾的習慣。 轉行衝動因自覺浪費太多 投身社會幾年的人都會特別留意身邊朋友的職場生涯變化,有時會發現有些人的職場生涯明確順利,有些人特別跳脫「Jumpy」。經歷社會工作幾年,好多人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嗎?我應該繼續下去嗎?但轉行等同重新開始這樣的我會更好嗎?」想著想著便會發現,選擇離開老本行,比起繼續堅持下去更需要勇氣。 Katie 轉行的想法主要源自設計師的工作,她見證著宣傳品不斷更新:「雖然明白香港消費、宣傳模式好速食,但每次活動一完,眼見設計布置被遺棄都會覺得好可惜。」 Katie 有感,人愈大,愈有能力享受物質豐富的生活,但我卻覺得真正快樂的生活並不來自物質,是源自你的生活態度。 第二人生的開始 由設計師轉行接觸環保零售工作,對於 Katie 來說,就好像是第二人生的開始。她明白,香港有時候實在太方便了,有好多人嫌環保麻煩,就算明白環保的道理,但要實際行動都會懶:「香港人唔逼得,所以唔會一味同啲朋友講環保係點......可以點環保.......除非朋友有興趣,如果唔係好少好...

【VOICE OF HER】「女生女人同樣長不大/平衡多身份姿態/但被太少理解」馮穎琪

「女生女人同樣長不大/平衡多身份姿態/但被太少理解」 「一直以來無論寫曲抑或寫詞,我都用自己獨有的觸覺去闡述女性這個身分,而我發現坊間較多作品偏向以男性看女性的角度出發,」Vicky 馮穎琪說,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女性,強烈地感覺她的內在藏著個男人,「如果要選一首我比較近期創作,而又比較完住地反映 as a womenhood 題材的曲詞作品,就是 Janice 的《我的視角》。」 2022 年發行的概念大碟《DAUGHTER》,以女性的視角去解構「女性自主」這個主題,以全女班的陣容製作。《我的視角》當中,Vicky 選擇摒棄用任何一個「他」或者「她」的字眼,嘗試格除傳統的刻版印象。這個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屬於哪一種能量和氣質,而並非單純用性別去界定,因為任何性別都有權利去感受全光譜的嘅情緒向感受。「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只要有空間去創作,我就會想表達我相信的價值,我希望不同的女性都可以從中找到可以對照自己的某些特質。」 所以,Vicky 在歌詞中寫到:「女生女人同樣長不大,暗中也想某君的寵壞」,這種「長不大」,也許是「不想長大」,正如她,外表有點嚴肅,內心卻也柔軟而強悍;「結婚與不結婚 幾經親友唆擺,太多要兼顧旁觀者的表態」,也就難怪她笑言,結婚是她這輩子最 bold 的決定;「平衡多身份姿態,但被太少理解」,她喜歡作為長女、媽媽、妻子的身分,但成長以來卻無法忽略種種加諸在身上的責任;「有些轉身從頭的選擇,有些發生卻無可規劃,結束某些結果算是長期學習,要找個自如地忠於的風格」,如是者,她一邊發問,一邊在分岔路口忠於自己的想法,就用馮穎琪的視覺和直覺,繼續掙扎、繼續表達。

【WHY NOT BOLD】彳亍之後.徠徊之間 — 馮穎琪專訪

https://youtu.be/1xMcN4nwJ6k?si=HKw7jgCa00H_ALiS 根據我的觀察,馮穎琪有幾點很明確的性格特徵: 很貪心 很多問題 很喜歡喝清酒 讀書時,她想讀音樂,又想讀科學,最後決定讀法律。做音樂,她做流行曲,也做社區音樂。她寫曲,也填詞,然後索性當個唱作人,但只做製作她又不滿足,她要當藝術家。 她說:「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我都不是為了賺錢。」且慢,做律師不就是為了錢途嗎?她笑言:「在賺錢的範疇來說,做律師不是最賺錢,如果真的想賺錢我應該去炒股票炒地產。」嗯,的確駁唔到。她認為,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她可能就不會選擇做音樂,這並不是說音樂不能賺錢,只是順位不對,「我做音樂是因為我最喜歡。」每當談及音樂和創作,她「先天性很嚴肅」的臉上流露出一抹很真心的笑容,「作曲⋯⋯我相當肯定會作到死為止我都會繼續作。」 創作對她猶如呼吸一樣自然,一點不誇張。馮穎琪 Vicky,在樂壇絕對算是前輩了,自 1996 年入行開始,出版的曲詞作品超過百首。媒體都愛形容當年她「毅然」放棄律師的高薪厚職投身音樂,她反而坦白道出事實:她二十來歲時就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律師,她問自己,如果不轉行,五十歲後會後悔嗎?然後她選擇對自己誠實一點。 打滾了二十多年,她不僅做製作,也唱。只要和音樂有關,她都去嘗試。也因此,她已從唱作人之列昇華至藝術家,「一旦你自稱為藝術家,就沒有人會 judge 你的藝術,人們會尊重你,給你充足的創作自由,不會跟你說:『 Vicky,你不可以這樣寫,這個音調能改一改嗎?』」大眾偏向把「藝術」和「商業」二元對立,但 Vicky 並不這樣看。無論商業、社區抑或藝術,有人贊助或獨立營運,都需要找到其生存方式。Vicky 也知道自己是貪心的,「我所有都想做,僅僅專注於流行音樂或社區音樂都不能全面展現我...

深夜的自戀練習 Ballroom 與 Sex Siren 中你獨特的美麗

YouTube 觀看:https://youtu.be/0AwUbO6R4G8 Ballroom 文化源起於美國1980 年代,由紐約市哈林區的黑人和拉丁裔男同性戀和跨性別男女,亦即是當時被邊緣化的 LGBTQ 群體創立的「舞會」 。在傳統的思想下 LGBTQ 群體不能簡單地找到社群,做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創造一個。Ballroom 給予了他們充滿愛和安全的環境,展現自己內在真實且美麗的一面 。 舞者 KenKen Elle 創立了 Voguing Hong Kong,致力推動本地 Vogue 舞蹈及 Ballroom 文化,讓更多人可以透過 Voguing 於 Ballroom 展現真我、釋放自己、尋找自己獨特美麗的一面,重拾個人的自信魅力。KenKen  Elle 曾分享指:「多元性最美的地方是,是它讓人能夠做回真正的自己。」 在 Ballroom 中,無論你的特質、性別和身份認同為何,都可以參加比賽,展現你的光芒。於 11月 BBLOD 編輯們有幸參加香港 Voguing Hong Kong 主辦的萬聖節活動 HAPPY HALLOWEEN KIKI BALL,親身了解 Voguing 與 Ballroom 文化。Ballroom 比賽劃分為多個細項,而初次參與活動,留意到不少細項的名字標示 (OTA) 的用語,原來是指 Open to all genders/sexualities,代表項目不論任何性向也可以參與,亦是 Ballroom 比賽中常見的用語。 舉辦 Ballroom 好幾年的香港 Ballroom Trailblazer Holie 當初開始在香港發展 Ballroom 時也有一定挑戰性 :「 Ballroom 係一個畀大家尋找自己同認識自己嘅過程。我同 Ken Ken 於 2017年起...

【WHY NOT BOLD】「有種來踢館!我沒有很好打,我會留手。」跨性別武術家 許瑋楓 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jSe1JLdNw 在香港談性小眾平權,不是甚麼新鮮事。 從 1991 年立法局通過同性性行為非刑事化、1996 年《性別歧視條例》生效、2013 年政府成立「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直到近十年間倡議的同性戀婚姻(雖則我們到今天仍面對著立法會議員強調一男一女結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文化)⋯⋯無可否認,香港的性別教育絲毫談不上前衛,但也緩慢地、階段性地,朝著平權的方向有所進展。跨性別者在 2023 年的社會仍然從屬性小眾,卻已經不算罕見了。 若然時光倒流至 80 年代,又是怎樣的一片光景?「負面程度大概跟吸毒、從事色情事業差不多吧!」現年 43 歲的許瑋楓 (Terry Hui) 是一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女,也是一名武術家,主攻跆拳道和韓國合氣道。Terry 留著長髮,穿著裙子,卻仍然保留著豪爽的性格(她形容為麻甩)和陽剛的聲線。你要了解她,最好先了解甚麼是「性別薑餅人」: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生理性別以及性傾向都是分開的組成部分 — 性別具有流動性,也並非二元。簡單來說,Terry 作為跨女,喜歡的是女性;她以女裝打扮,性格卻不像普遍女孩子般陰柔。 青少年時期, Terry 是個「極之污糟的麻甩佬」,身邊人大概想也沒想過,這個麻甩的軀殼下是個女性的靈魂。性格甚為爽朗的 Terry “come out” 的方式也很乾脆,「把他們單獨約出來,直接以女裝出現,就這麼簡單。」只要有人問,她就會講。當然,也有沒那麼簡單的例子,例如當年的女朋友。女朋友得悉後晴天霹靂,卻同時又不太意外,作為親密的另一半,早就察覺到他的不同之處。勉強絕對換不來幸福,事情發展到最後,二人以和平分手告終,雙方卻大方地保持著良好關係,「她經已結婚,還有兩個小孩,她的婚禮我也有去幫忙!」這段關係結束了十多年...

【WHY NOT BOLD】開心的事要笑 不開心的更要笑 棟篤笑演員西嘉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BMeMK6Fs0 認識西嘉這位棟篤笑演員之前,我也曾經以為棟篤笑演員私底下會像一位風趣活潑。與西嘉第一次碰面就是訪問當天,她說話精簡又謹慎,比我想像中安靜多了,大概是有點慢熱,但一到訪問最後階段我們邀請她表演一段個人棟篤笑,她又突然能量爆發,變成了一個表演者的模樣,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是演員也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 西嘉是一位棟篤笑演員,也跟大多數的香港人一樣,過著朝九晚六的打工仔生活。她平日從事資訊科技項目管理工作,與講棟篤笑的一面感覺風馬牛不相及:「雖然係做 I.T ,但我嘅職業(項目管理)可能相對需要我講多啲嘢,但講嘢嘅時候,最好就唔好太好笑喇。」 開心要笑 不開心更要笑 跟我們大部分人一樣,啟發西嘉開始棟篤笑表演的,就是「棟篤笑」之王黃子華,當年就是因為西嘉的父親在她 9 歲時候買了黃子華的 DVD ,令她認識到棟篤笑表演。她分享:「雖然當時我 9 歲,聽子華講棟篤笑,背後意思有好多都係聽唔明,但係見到觀眾啲反應,又會覺得好似真係幾好笑咁,就覺得如果一個人講嘢可以令人開心笑,係好有成功感。」 談及對「子華神」經典難忘的棟篤笑笑話,她最喜歡的一個代表作就是「魚蛋論」,因為展現了黃子華的棟篤笑構思的厲害之處。即使他正在諷刺觀眾,但入場觀眾就算被罵,也忍不住會笑開來。雖然「魚蛋論」笑話很精簡,但用一個比喻就能呈現到香港社會不良風氣,這種常態就是很喜歡看別人「仆街」。 受到黃子華的各個作品影響,讓她愛上了看棟篤笑,愛上講笑話。她分享指:「我都容易笑嘅其實,開心嘅事要笑,唔開心嘅事就更加要笑,我覺得唔開心嘅事、愈悲傷嘅事最好笑,既然無人氹你笑,你都要氹自己笑。」由這時開始便感受到西嘉時一位特別堅強、樂觀,也非常細心的女生。 苦中作樂也是一種娛樂 由黃...

關於離婚,我學到的其實是⋯⋯

沒有人結婚是為了離婚;結婚是為了幸福,但離婚也是。離婚在今天的社會並不是一件大事,畢竟在離婚率高企的情形下,一段美滿的婚姻關係反而少見。 今天邀請到的是 Sia Cooper。她是一個著名的「壞媽媽」,不僅是一名私人健身教練、一個經營著社交平台 “Diary of a Fit Mommy” 的 KOL(她可是個擁有超過一百萬追隨者的認證用戶)、兩個孩子的母親,並且是一名曾經離婚又再婚的女士。至於為甚麼被稱為「壞媽媽」?身為一個有刺青又愛健身的她可是曾飽受網抨擊的「不良母親」,她甚至笑言:「如果每一次我被說是『壞媽媽』都可以得到錢的話,我現在肯定非常富有!」 大家對這位於人前高舉著孩子健身的 Fit Mommy 並不陌生,但今天要談的卻是 Sia 曾經被定義為「失敗」的一段婚姻。 她和前夫 Grady 七年的婚姻關係中,裂痕其實早就出現。打從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後,二人的關係就開始改變。初為人母的 Sia 把所有時間都投放在初生的孩子身上,尤其因著她被雙親拋棄的童年,她立志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她形容:「幾乎所有情況下,我的兒子都是排第一位的」。努力照顧孩子的同時,她還要跟產後抑鬱症抗爭,面對種種的壓力下,他們的婚姻開始失去火花。 結婚將近四年時,Sia 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也開始感受到丈夫的不滿 — 二人缺乏性生活,基本上就像是合作養育孩子的室友。丈夫嘗試跟她坦白自己的需要,她卻對此不以為然。光是照料剛生新生兒和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讓她疲於奔命,加上繁重的工作,她坦言:「我最不願意的就是性愛,它對我來說已成為一項苦差事。」隨著日子流逝,丈夫的挫折感越來越強烈。對於 Sia 來說,孩子和工作遠遠都置於婚姻前面,而丈夫則被擱在一旁。最終,他們形同陌路,當二人意識到一切感覺經已無法重新點燃,唯有選擇離婚。 離婚過程進行了六個月,...

【WHY NOT BOLD】媽媽今天有點忙 — 前香港滑浪風帆運動員 陳晞文專訪

我知道人生上有很多不同範疇,所以我選擇未必全職在家照顧小朋友,亦希望可以豐富自己人生的其他方面。 專訪這天,我們相約在赤柱正灘。經歷十號風球過後的沙灘有點凌亂,Hayley踏著拖鞋匆匆跑過來:「不好意思,出門前小朋友撞傷頭,扭計不讓我出門,所以晚了一點。」 要照顧未足一歲的小朋友,大概每一次出門都不容易吧。言談間,這個新手媽媽三句不離兒子,甚至連追夢背後的原因,都是為了給兒子建立好榜樣。 Hayley 是我遇過擁有最多重身份的新手媽媽 — 媽媽、大學生、業餘風翼衝浪運動員、香港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兼職滑浪風帆教練⋯ 她自己也差點數不過來。講述每個身份時,Hayley 臉上流露的盡是熱誠。談及自己於今年 3 月 31 日正式宣佈由一位全職滑浪風帆運動員退役之際,她滿臉不捨,「滑浪風帆成為了我生命的全部,雖然有很多新挑戰,但確實會念念不忘曾經很開心的團隊生活。」曾代表香港出戰兩屆奧運、三屆亞運,並在各個國際賽事中創下數之不盡佳績的 Hayley,滑浪風帆佔據她大半人生,亦為她帶來多個難忘的高光時刻,「做女運動員並不是那麼容易,始終運動員的光輝歲月有限,體能上或者技術發展上所有方面都很有限,但另一方面要建立家庭、生小朋友,或者去尋找伴侶,其實都需要時間。」現實如此無奈,Hayley 卻沒被嚇退。自古英雄做時勢,她創造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人生可以說很長、又可以說很短,我們有緣份活着,就應該去珍惜這些機會 當年落選里約奧運香港隊選拔,讓 Hayley 一度萌生退役念頭。機緣巧合下重遇中學一位英文老師 — 一個向來對於人生很有看法、堅持自己的兒時偶像,啟發到她要忠於自己、珍惜自己遇到的機會,她所得的機會並非理所當然。憑著這個信念,令當年 Hayley 下定決心繼續追逐東京奧運的目標,亦成就了今天的她。 退役後,她選擇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