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 Story

【WHY NOT BOLD】多重人格女主角復仇記 — 譚淇淇專訪

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女主角的名字叫譚淇淇 Kiki Tam  — 「譚淇淇」不是藝名,是她的本名。 「譚淇淇」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 她可以是 Rapper,可以是模特兒、毛記的𡁻海珠、演員、主持人、老闆娘,「譚淇淇」可以是各個面向、任何可能性。皆因她喜歡當 slasher,喜歡多姿多彩的生活。鏡頭前的 Kiki 總是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她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怖性感照,卻不拘泥於傳統的偶像包袱,也毫不介意當諧星。然而,她很少公開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本身是一個極度感性的人,人們會說我假裝開心,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我會把所有的情緒處理好再呈現給大家,面對不快的事情時,我有自己獨門的方法去處理。」 生活是齣痛苦的喜劇 大多數喜劇演員,都習慣把別人的快樂建築於自己的痛苦之上。「搞笑或者喜劇都是來自生活的觀察,我覺得每個喜劇人,背後都會經歷一些悲傷,才可以做到他們覺得搞笑的橋段,這正是我自身的感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 🇰 🇮 🌈 🇹 🇦 🇲(@kikitamkiki)分享的貼文 Kiki 成長於單親家庭,從小跟父母關係疏離。她發現,九十後的原生家庭普遍都存著很多問題,他們跟上一代不同,不願意僅為了勉強維持一個完整的表象而犧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合則來不合則去,大不了重建第二個家庭。今時今日,社會對離婚這回事變得更易接受。 在剛過去的 11 月尾,Kiki 在 instagram 發佈了一篇關於自身童年與原生家庭的文章,隨即引來一片頗大的迴響。「生仔要考牌」,Kiki 以過來人的身分去証實這個論調,也警告有意生育下一代的成年人:「不要再讓我發現有人為了離譜的原因而生兒育女,害了別人一生。這樣損人不利己,實是愚蠢又可悲。」她又以自己的經歷為戒,「很堅強很堅強很...

【WHY NOT BOLD】壴彡立青的組成部分 — 行為藝術家 彭靖 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yRXEZ7Wfo 彭靖說了瞎子摸象的故事。 最近一位好友重提這個故事,一群盲人走進一間房子,各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觸摸的部分代表了大象的全相,因此對於大象的整貌,各人都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我們是那些盲人,但同時我們都是那隻象,」彭靖坐在老家門前的大樹下,認真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透過別人觸碰到我們不同部分與面向,漸漸組成一個我之面貌。」 藝術學院出身的彭靖接觸過多種媒介,剛畢業她就當起人體模特兒,她的創作一直圍繞著「身體」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她形容,她是個很獨立的創作者,無論是繪畫、玻璃、造衣服、錄像,以前她都偏向一人完成,毋需與人合作或直接交流。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八年,直至三年前,彭靖才頓覺自己走到了瓶頸,「我有一個很大的恐懼,就是 work with people(與人合作)。」這讓我有點意外。初接觸彭靖時就知道她是個樂於分享的女生,她與我第一通電話就表明,她話很多。訪問前,她細心整理了大量關於行為藝術的資料後發送給了我們,又給予訪問流程不少建議,你大概也會跟我一樣,以為她是個待人接物相當老練的藝術家,原來並非如此。「我很喜歡與人聊天交流,但跟群體相處,或者跟很多人合作是一件很艱難的事,超過五六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團體裡總有一些不愉快、分不清黑白或一些紛爭發生,以前我覺得獨立創作好像比較舒服。」 關係對她來說是一個艱深的課題,也是一輩子要學習的課題。連朋友圈,以前的彭靖都偏向單對單的相處,人太多她會覺得不太自在。然而,這種恐懼卻成了她創作上的障礙。而在 2019 年她於澳洲工作假期,一天,思鄉之情突然泛濫,無法排解,低潮中的她心裡想著: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回港。回港後,也要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於是同時報讀了海外和本地的...

58歲起健身十年 努力永遠不怕遲 人氣「健身嫲嫲」 Marlene Flowers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總會有人一直沒有運動習慣,卻在年近三十因為明顯發胖或者健康出現問題才決定開始健身。這時候,你可能會一邊抱怨自己開始得太遲,一邊暗自為自己的身體感到無力、自卑。先不要灰心,因為健身永遠都不會開始得太遲。  在美國華盛頓一位「健身嫲嫲」 — Marlene Flowers 在 Instagram 上成為網絡人氣 Blogger (IG@granny__guns),專頁追蹤者高達68萬人,原因不只是她是會健身的長者,還是是一位對健身有追求、比人更努力的長者。 Marlene Flowers 年輕時身體健康,但經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關係,她的自信、身形和自我認同都受到大大打擊,後來更出現飲食失調,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因為部分結腸而需要手術。 經過修復手術和住院一段時間後,她認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我想活得更久、更快樂。」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Granny Guns(@granny__guns)分享的貼文 Marlene Flowers 於2015年,就在她 58 歲時開始了健身之旅,當大多數人在這個退休年紀選擇放慢腳步,她卻剛剛在健身圏起步。她的兒子 Ryan 成為了她的健身教練,並開始讓她試行生酮飲食和在家運動。她曾分享:「跟大部分剛開始健身的人一樣,一開始的時候我的膝蓋就痛得要命,但經過幾週持續增強體力後,我的疼痛感消失了。」 每天重量訓練無難度 她每天都會進行重量訓練,鍛鍊不同的身體部位,簡直比編輯本人還是一般的年輕人勤力十倍呢。她基本上會每週訓練兩次下半身,各一天專門訓練胸部、背部、手臂和肩膀,以及進行輕度有氧運動。 Flowers 分享最喜歡「操背」和「操腳」,因為總是充滿挑戰性,下半身一直是她的弱點,但她更專注於她的進步成果。透過提升額外...

傳承夕陽批花手工藝 練逾5年自立品牌「打」出真功夫 Boli Jewellery Studio 專訪

手作市集風氣持續多年,每次我行手作市集,最怕就是看到千篇一律、十分類似的作品,相信是因為好多時候部分手作門檻較低、相對易學、易上手,久而久之讓我一度失去逛手作市集的興趣。碰巧走到一次「取社市集」的市集,雖然檔口不多,卻讓人驚喜地遇上一檔引人注目的手工製品,就是手工打出來的銀飾,銀飾上的花紋極細緻,摸起來觸感雖然是冰冷的,看起來卻充滿溫度。這一檔小店便是 Eva 的一人工作室 Boli Jewellery Studio 。 以 BOLI 取名,其實是來自 Eva 飼養的一隻黑貓,它每逢圓月的日子便會坐在窗前,看着從山後升上來的月亮,靜靜坐着。品牌理念就是一隻貓,一張金工枱,沉醉於鍛鍊手藝的過程,日月替換的過程令工藝越來越精進。Eva 自言手藝上與匠人還有一段距離,但會以匠人精神為目標,努力做好每件作品。 「一下一下的敲槌,慢慢的雕琢型態,展現出生活寧靜而緩慢姿態,如貓般優雅,如貓般肆意。」 由做家具設計到愛上珠寶設計 Eva 於大學時一直修讀工業設計,接觸這些精緻的手工吊墜前的她,本來是做大型的家具、機電產品。畢業後,她偶爾遇見有人用黃銅製造了非常小巧的可轉式摩天輪耳環,才知道原來人手也可以做出這樣精巧的作品。 經過了解後,她敢於新嘗試,也行動力十足,很快便報讀一個珠寶課程。 Eva 指:「深入學習後發現原來手藝的技巧,手部的穩定性,以及溫度上的控制,都係要用時間去鍛鍊出嚟。只有做過無數件的作品,累積足夠經驗,先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要嘅嘢。」所以她便開始了發展這門手工藝,希望可以通過販賣作品去磨練自己的手藝。 Eva 所指的努力磨練不是紙上談兵,她的信念其實來自她的師傅:「老一輩師傅成日講,你隻手揸工具的位置生咗枕出嚟,你先叫做真正開始踏入呢個世界門口。」這番說話讓我感受到,Eva 是一位對自己有要求、特別堅毅的女生。我相信抱著這個信念,...

【WHY NOT BOLD】遇見 100% 的廚師 — Rolling Stone Chef 吳雪齡 專訪

「從前從前,有一個小小的城市名叫美食天堂,裡頭有一位廚師。城裡的人可以嚐盡各國佳餚,卻鮮有關注本土食材,也沒幾個人對自己地方的出產而感到自豪。廚師一天在想,怎樣才能自由自在地安排工作,又可以當個與食物真正有連結的廚師?她堅信世上必有一種 100% 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這個廚師叫 Ling (吳雪齡)。Ling 出生於一個中餐世家,她的父親是個雲吞牛腩麵的師傅,女兒卻始終鍾情於西餐。當初自學烘焙,然後在一家西餅麵包店工作,輾轉間又進了另一間餐廳當起西餐學徒,從頭盤沙拉到甜點,她都一手包辦,她形容自己是個混合型的廚師。後來,她花了一年時間到英國 working holiday,本來打算到米芝蓮餐廳深造,卻發現自己原來並不喜歡 fine dining。相比起無端用上十幾款餐具的 fine dine,她更偏向 casual dine,食物沒那麼精緻,卻多了一分溫度。於是她選擇在氣氛熱鬧的酒吧餐廳工作,客人開心、隨意地用餐,她也更自在。 眾所周知,飲食業都離不開長工時,然而,Ling 並不願意整天困在餐廳裡。天馬行空又天方夜譚又忽發奇想之際,憑著多年的餐飲經驗,Ling 於疫情時抓住了商機,決定轉型當上門餐飲服務,名叫Rolling Stone Catering —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but see a bigger world”。名乎其實,她作為那顆滾動的石頭,堅持每個星期從市區滾回元朗八鄉的農田,親自下田種植,把各種時令的農產品放進為客人度身訂製的餐單,也就是西方社會較為盛行的 Farm to Table。 Farm to Table,相當浪漫的一個飲食概念。 從農場到餐桌,讓人們能夠嚐到在地的農產品,農民可以用更環保的方式培育有機食材,食材自然更加新鮮、天然;這也讓當地人產生出更強烈的身分認...

【WHY NOT BOLD】露體狂的自我修養 體模社 專訪

YouTube 觀看:https://youtu.be/_ki23G4rPos 人們說你要離開這陣營,我們無不覺得吃驚因為這不是你的個性,你生來是露體狂小丁 《露體狂小丁》— 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 赤裸的烏托邦 「我本身其實不是一個露體狂,」小丁有點靦腆地說:「穿與不穿,我覺得是個自由的選擇和一個狀態。」 由何山及阿 P 組成的樂隊,名為「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他們有一首歌曲叫做《露體狂小丁》,裡頭的小丁,在現實裡是個資深的人體模特兒。有幸訪問到本人,自然要問這個藏在心底已久的問題,你對赤裸究竟有沒有特別的慾望?「當初純粹是朋友拿來取笑我,所以就幫我改了一個這樣的花名,然後大眾都覺得很有趣,我覺得也挺搞笑的⋯⋯我好像重新定義了『露體狂』,由負面變得正面。」 假如從此不用再穿衣服了,這是你的理想世界嗎?「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街上,你可以選穿和不穿,然後大家都可以互相尊重,我想人們覺得自由。」 都已經 2024 年了,人體模特兒這個題目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如果有人仍舊戴著有色眼鏡去看這個職業,反而顯得封建。小丁當體模已超過十年,她奇怪,十年前跟十年後,時過境遷,媒體訪問她的問題幾乎始終如一。身邊朋友笑言,大家都會覺得小丁當體模這件事很自然啊,你身體又漂亮又有自信,你做很合理,其他人就未必了。於是,她在 2017 年時創立了體模社,「我自己的身體只有一個,我也想知道其他身體在想甚麼。2017年的時候,小丁遇上健康問題,覺得自己快要死了,死之前趕快做點甚麼吧,「第一屆【體祭】就是以裸體藝術為主題的展覽,之後便出版了《我們的模特兒》,然後我們跟香港國際攝影節做了另一次人體模特兒的攝影展,認識到不同身體⋯⋯終於不用由我來講,可以由不同的身體去說故事了!」 人體模特兒與傳統時裝模特兒相比起來,赤身與穿衣反而未必是最大的分別。人體模特兒未必有...

學創業學做環保「L」開元朗環保本地品牌小店

去日本、去台灣旅行,有羨慕過別人能夠於食物、生活用品方面都能自給自足嗎?只要細心了解,其實香港也有不少本地品牌、本地農產品的選擇,他們擁有的資源一定比不上集團式的大型品牌,但依然默默耕耘,讓香港農業、本地製品得以承傳。要延續這些本地品牌生產,首先也要有一班願意支持的人。 今次 BBOLD 編輯邀請到一位 90 後女生 Katie ,在疫情期間開始,她選擇辭去設計師的工作,毅然嘗試學做「環保L」,由接觸環保零售工作學起,到今年 2023 年的 7 月決定再踏出一步,創業學習經營以售賣環保及可持續產品、本地小眾品牌為主的街坊小店「環保黎雜貨店」,部分產品更以祼賣方式出售,只要街坊自備容器就可以購買,藉此希望香港人培養源頭減廢、減少包裝垃圾的習慣。 轉行衝動因自覺浪費太多 投身社會幾年的人都會特別留意身邊朋友的職場生涯變化,有時會發現有些人的職場生涯明確順利,有些人特別跳脫「Jumpy」。經歷社會工作幾年,好多人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嗎?我應該繼續下去嗎?但轉行等同重新開始這樣的我會更好嗎?」想著想著便會發現,選擇離開老本行,比起繼續堅持下去更需要勇氣。 Katie 轉行的想法主要源自設計師的工作,她見證著宣傳品不斷更新:「雖然明白香港消費、宣傳模式好速食,但每次活動一完,眼見設計布置被遺棄都會覺得好可惜。」 Katie 有感,人愈大,愈有能力享受物質豐富的生活,但我卻覺得真正快樂的生活並不來自物質,是源自你的生活態度。 第二人生的開始 由設計師轉行接觸環保零售工作,對於 Katie 來說,就好像是第二人生的開始。她明白,香港有時候實在太方便了,有好多人嫌環保麻煩,就算明白環保的道理,但要實際行動都會懶:「香港人唔逼得,所以唔會一味同啲朋友講環保係點......可以點環保.......除非朋友有興趣,如果唔係好少好...

【WHY NOT BOLD】彳亍之後.徠徊之間 — 馮穎琪專訪

https://youtu.be/1xMcN4nwJ6k?si=HKw7jgCa00H_ALiS 根據我的觀察,馮穎琪有幾點很明確的性格特徵: 很貪心 很多問題 很喜歡喝清酒 讀書時,她想讀音樂,又想讀科學,最後決定讀法律。做音樂,她做流行曲,也做社區音樂。她寫曲,也填詞,然後索性當個唱作人,但只做製作她又不滿足,她要當藝術家。 她說:「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我都不是為了賺錢。」且慢,做律師不就是為了錢途嗎?她笑言:「在賺錢的範疇來說,做律師不是最賺錢,如果真的想賺錢我應該去炒股票炒地產。」嗯,的確駁唔到。她認為,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她可能就不會選擇做音樂,這並不是說音樂不能賺錢,只是順位不對,「我做音樂是因為我最喜歡。」每當談及音樂和創作,她「先天性很嚴肅」的臉上流露出一抹很真心的笑容,「作曲⋯⋯我相當肯定會作到死為止我都會繼續作。」 創作對她猶如呼吸一樣自然,一點不誇張。馮穎琪 Vicky,在樂壇絕對算是前輩了,自 1996 年入行開始,出版的曲詞作品超過百首。媒體都愛形容當年她「毅然」放棄律師的高薪厚職投身音樂,她反而坦白道出事實:她二十來歲時就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律師,她問自己,如果不轉行,五十歲後會後悔嗎?然後她選擇對自己誠實一點。 打滾了二十多年,她不僅做製作,也唱。只要和音樂有關,她都去嘗試。也因此,她已從唱作人之列昇華至藝術家,「一旦你自稱為藝術家,就沒有人會 judge 你的藝術,人們會尊重你,給你充足的創作自由,不會跟你說:『 Vicky,你不可以這樣寫,這個音調能改一改嗎?』」大眾偏向把「藝術」和「商業」二元對立,但 Vicky 並不這樣看。無論商業、社區抑或藝術,有人贊助或獨立營運,都需要找到其生存方式。Vicky 也知道自己是貪心的,「我所有都想做,僅僅專注於流行音樂或社區音樂都不能全面展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