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 Story

【WHY NOT BOLD】在世界各個角落流浪-Gigi Chang 專訪

那年,她成了地球流浪漢 「二十五個小時的奔走,正式成為地球流浪漢。」2022 年的 9 月 11 日,女生在 Instagram 上紀錄了她環遊世界之旅的開端,她的第一站-倫敦。 Gigi Chang 在社交平台上簡單的介紹自己「拿相機,說故事,獨自在世界各個角落流浪。住非洲。」她是個來自台灣的攝影師,22 歲那一年,她決定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她跟 Phileas Fogg (《環遊世界八十天》的主角)一樣,從倫敦起程,出發的原因卻不是一場打賭,也沒有期限。環遊世界就只是想達成她兒時的夢想,「我想和十多年前的自己說:嘿,妳看,妳比想像中更加勇敢、堅強。妳終是去到了遠方,去聽見那些沒人知道的故事。」 於是,從英國到冰島,到巴黎,挪威、葡萄牙、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巴勒斯坦、北非撒哈拉⋯⋯這趟旅程沒有既定的路線和時間表。在 23 歲的第一天,她踏足了 23 個國家。「剩下的全靠心去決定,每個地方要停留多久、要去哪些城市,要做什麼全靠際遇與直覺。畢竟路上太多的不確定。」 Gigi 踏著最自由的腳步漫遊世界的每一處角落。她深知自己是個幸福且幸運的孩子,家裡沒多少負擔,她把從大學時期當家教、攝影師的外快,用了約兩年半的時間儲了一筆「流浪經費」。「或許哪天被搶了就決定直接飛回家也不一定。」她笑言。畢竟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她對此心存感激,也知道能夠達成夢想是她享有的特權。話雖如此,但其實旅費賺來不易。那是她靠日夜顛倒、西出奔走,用汗水儲下來的,一切只為了走上一段更遠的路途。 旅程中多多少少會有孤獨的時刻,尤其在遭遇騷擾、威脅與詐欺之下,還是會讓她很無助,也會想有人在旁一同分擔。但她從不認為孤獨是個負面詞,「孤獨」不是孤立無援、不是獨自悲傷,而是她的決定、給自己的課題。 在肯亞教書的八個月,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Gigi...

【WHY NOT BOLD】好媽媽.壞媽媽-韋羅莎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QGiidSKlY 《年少日記》中的 Heidi (韋羅莎飾),大概是最殘忍的母親。 殘忍體現在她對戲中的孩子又打又罵;一句「如果我離婚一定是因為你」,把責任全卸在兒子身上;最後甚至決定撇下整個家一走了之。 然而,大家應該要看看現實生活中的韋羅莎 Rosa,她與戲中角色截然不同,簡直是母愛氾濫。 身為母親哭泣的權利 和丈夫 2001 年在一起,長跑 13 年後結婚,之後又再過了 7 年迎來了女兒 Mia。她形容,Mia 是她和丈夫用了 20 年的愛孕育出來。你一定對當中究竟牽涉多少計劃抑或機緣巧合很好奇,Rosa 笑言:「Thanks to COVID!」才知道,這些年來他們一直把生育這回事看得順其自然,明明數個月前二人才認真商量「沒有懷孕的話大家OK嗎?」「好像也無所謂」,數個月後便有了。「我很慶幸、很感謝有 Mia 的出現,她是一個祝福」,每當談及女兒,Rosa 都不禁母性大爆發,「她讓我知道原來自己有這樣的能耐,從前我不知道愛原來可以這麼大,她帶給我很多我潛在的一面。」 近年,許多媒體都愛把 Rosa 塑造成一個「淚人」的形象(她擔任《造星》的導師一職時,甚至被封為「紙巾焚化爐」),Rosa 對自己的感性直認不諱。「小孩剛出生,還未學懂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哭是一種作為表達求救的方法,為何長大後會被標籤為『不可以』、『不好』、『不對』的事?為甚麼被人看見你哭就是弱?我完全不同意。」她因為經常哭,有些網民甚至質疑她的精神健康,「我們是一個人,開心的時候會笑,憤怒的時候也會生氣,那為甚麼傷感要隱藏?那是我,我亦不會改變。」 Rosa 分享了許多與女兒的生活片段。當一個 working mum,每天都活在拉扯中。要離家上班,望見女兒一臉不捨,她更不捨...

【WHY NOT BOLD】《美男子圖鑑》 專訪麗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nX9d92oCk 立即數出三個腦海中浮現的「美男子」。唔準諗,即刻答! 看吧,人人都有本屬於自己的美男子圖鑑。 由 90 年代的代表-金城武、陳冠希、吳彥祖、郭富城,到近年新一代的 Mirror、魏浚笙、劉俊謙⋯⋯每個年代都有專屬的美男子。於是,對美男子素來熱衷於研究的麗英,把心一橫,決定要製作一首《美男子圖鑑》-夥拍志同道合的音樂人 Serrini 為新歌填詞。喜歡靚仔,二人都毫不掩飾,坦率承認。歌曲由追星類比愛情-愛情是座森林,各人都在森林裡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美男子圖鑑》是其中一個很瘋癲但很想做的題材,我今年就決定不要想太多,想做就去做,豁出來了,最赤裸地去分享我最真實的感受。」 她說,以往的作品都圍繞自身居多,今年反而想談談自己的戀愛觀。這個看似狂妄大膽的新一代女生表示:「其實我是一個對愛情挺認真的人,我是偏保守的,可能我比較 nerd。」她一臉認真,少有地擺出了跟平常傻大姐形象頗為不同的一面。有多認真?她跟我們分享了自己多年前的「求愛大作戰」:「我有試過一個『打直球』的經驗,曾經遇到一個喜歡的男生,我就直接跟他表白了,可能太過熾熱了,嚇得他好幾年都沒有跟我說過話。」她傻笑了好一陣子,「經歷過之後,我才明白到原來我面對喜歡的對象,都不可以那麼直接,以前大家年紀小,突然間有這麼濃烈的感情衝過來,有機會令他不舒服。這也是在戀愛上令我成長的一個練習。」日子久了,現在她可以當作趣事般輕鬆提起,但曾經熱烈地喜歡過,當時被拒絕也一定很痛吧。「下次如果我真的遇到一個有興趣的對象,我想要慢慢去了解他。」 歌詞中這樣寫道:「Date 你 date 我,我想 date 多幾個」、「陪我,投入愛我,再爭我」。驟聽之下都頗花心。麗英澄清,約會不同的對象是一種練習,你需要打開自...

【WHY NOT BOLD】香港女釀酒師自家蜂蜜酒 日照夜霧第一間日夜酒室 創辦人Nico & Mabel專訪

在人來人往的尖沙咀碼頭,大家匆匆忙忙地趕著上班下班,但如果有人放慢腳步,就會發現尖沙咀碼頭多了一個讓大家停下來休息、沉澱自己的地方,是一間感覺溫暖、裝潢精美的日夜酒吧,取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 不同於一般昏暗的酒吧,店外開揚通透的落地玻璃趟門,讓你輕易一覽酒吧內的格局布置,採用較光亮且溫暖的黃燈,配搭閃爍的射燈,營造出親切、安全的氛圍,讓你放心踏出第一步品嚐他們自家釀造的蜂蜜酒。 大家都可能聽過香港本地製造的手工啤酒及蜂蜜酒品牌「日照夜霧」,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故事的序章。今次邀請到「日照夜霧」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的 Nico 及 Mabel 兩位女創辦人分享釀酒與開酒室的品牌故事。Nico 是女釀酒師,而 Mabel 就負責市場推廣及品牌管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seayoulounge)分享的貼文 由愛喝啤酒到成為女釀酒師 Nico 當初加入釀酒行業,可以說是興趣為先,她提到:「因為我喜歡喝有氣的東西,由小時候喝汽水到長大後喜歡喝啤酒,所以我在我讀書的時候就去酒廠做part-time。」 釀造啤酒的工序繁複,每個步驟都得嚴謹處理。啤酒花的份量、麥芽中的糖度高低、酸鹼值的多少、甚至麥汁的溫度高低等。工作例如有碾碎麥芽、處理原材料、控制遠心分離機等工序,同時要持續監測及檢視各樣的溫度與系數,並確保所有酒管及設備的消毒及衛生情況。 Nico 以親身經歷感受釀造啤酒的過程,解釋很多人未必了解,釀酒師的工作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行業,她補充:「日常要搬搬抬抬在所難免,因為其實我們有九成時間都是做清潔及衛生管理,只有一成時間做釀酒。所以我在酒廠 part-time 時,身邊其實只有我一個女生,同事沒有女孩子,後來做久了...

【WHY NOT BOLD】由香港女足再挑戰健美 要相信自己就是傳奇 運動員郭靖雯 專訪

「喜歡一種興趣再辛苦也開心,即使是上班也享受過程。」由愛上女足到職業女足,甚至去到成為女子足球教練,香港足球和健美的運動員郭靖雯(Iris) 這樣說過。Iris 現時效力公民女子隊,自小因為兩位哥哥而接觸足球,直至小學五年級左右,當她第一次看到也有其他女生踢球,便發現她愈踢愈想繼續踢,她提及:「我自己也很想和她們一起踢,足球給我的感覺就是刺激以及速度很快,我自己因為從小就很喜歡運動,我覺得一群人一起向著一個目標努力,其實這個感覺是很好,所以這也是足球運動讓我快樂一個原因。」 在北韓踢女足賽的難忘事 對她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就是2017年還是代表香港隊女子足球時,我們踢亞洲盃外圍賽地點是北韓。 而北韓一向不是一個熱門旅遊地點,對我們來說充滿神秘感:「入境時又會有很多不知未知數,但是後來發現當地人都很友善,接待也很好。」 Iris 提到:「剛好那一年北韓是第一次舉行馬拉松國際賽事,所以有香港人報名跑馬拉松,他們得悉香港女子足球隊準備在當地比賽,於是問我們足總會不會有機會可以進來看呢,最後他們真的自費買門票支持,大概有100個香港人。」 她笑着說:「當全個足球場都是北韓觀眾時,突然間你聽到幾句廣東話叫你加油,難種感動與親切的感覺很難忘。」又可以親身了解北韓當地文化,又可以累積新比賽經驗,更有如此暖心的支持,都讓她感覺很好。 面對傷患 再次落場踢都要勇氣 小時候左右腳做過十字韌帶手術後,特別第二次斷十字韌帶的時候,重新落場踢足球更需要勇氣和堅持才能繼續踢。負傷在身,再踢比賽可能要「就住就住」,但其實當你一全神貫注在比賽之中,你就進入另一個狀態,非常投入及專注。但隨著自己成長,我都會想繼續去堅持。 面對 Iris 的傷患家人自然會擔心,她提到:「媽媽就是當我每次受傷都會勸喻不要再踢,特別第二次的時候,她再度重覆勸我還是不要踢足球好了。不...

關注剩食的女生自創品牌 將醜水果變身果乾及水果粉

由年輕女生 Fioni 與親弟創辦的 not only powder 將醜果,剩果轉化成美味,健康及方便的果脆及果脆果昔的新創品牌,通過冷凍技術,不但保留95%的水果營養,還延長生命週期至1年。隨住科技發展,從前人人嫌棄的「籮底橙」現在也有新出路。有人會選用這些外貌醜陋的「籮底橙」製造成飲品,也有人將這些醜水果變成美味的「水果粉及果昔」,讓它擺脫世俗的眼光。 反思3000噸剩食何去何從 在香港面對剩食問題,生產力促進局於2011年發起「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撥款6,000萬元資助屋苑安裝堆肥設備,但廚餘循環發展至今,相信仍然有不少市民未曾聽聞,計劃發展、剩食教育依然有待改善及努力。另一方面,仍然可食用的超市、街市剩食問題,依然未有非常理想的對策。作為小市民,我們除了惜食減少浪費,也有人會選擇自立品牌,利用剩食為材料,重新設計轉化為有用的食品。 共同創辦人 Fioni 提到創業的初衷,緣起自小時候到台灣見過很多果農。當自己到果園時,她也會特別喜歡摘好看的水果來吃。當時她便想:「長得奇怪又不好看的水果,誰會要呢?」 直到兩年前,她親身接觸到食物浪費議題,得悉原來香港食物浪費的數據很嚇人,她提到:「光是香港每天就有近3000噸食物丟掉,其中三分一的食物還是可以食用,有時只是外表不好看,或有瑕疵就要被淘汰,特別是水果。」 於是 Fioni 跟她的弟弟想辦法,如何減少剩食的浪費,延長它們的壽命,或是「創造」一種新生命。 準備新概念的挑戰 其實 Fioni 最初對食物生產並不熟悉,所以對於改造醜水果也需要花特別多時間研究,並請教相關人士,最後嘗試將醜水果變水成果粉,配合飲品、甜品、果昔,變成有用的產品。not only powder 的水果粉先通過冷凍技術,把水果變成水果凍乾,然後再磨成粉,這種技術透過低溫約-40度,再通過...

【WHY NOT BOLD】多重人格女主角復仇記 — 譚淇淇專訪

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女主角的名字叫譚淇淇 Kiki Tam  — 「譚淇淇」不是藝名,是她的本名。 「譚淇淇」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 她可以是 Rapper,可以是模特兒、毛記的𡁻海珠、演員、主持人、老闆娘,「譚淇淇」可以是各個面向、任何可能性。皆因她喜歡當 slasher,喜歡多姿多彩的生活。鏡頭前的 Kiki 總是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她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怖性感照,卻不拘泥於傳統的偶像包袱,也毫不介意當諧星。然而,她很少公開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本身是一個極度感性的人,人們會說我假裝開心,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我會把所有的情緒處理好再呈現給大家,面對不快的事情時,我有自己獨門的方法去處理。」 生活是齣痛苦的喜劇 大多數喜劇演員,都習慣把別人的快樂建築於自己的痛苦之上。「搞笑或者喜劇都是來自生活的觀察,我覺得每個喜劇人,背後都會經歷一些悲傷,才可以做到他們覺得搞笑的橋段,這正是我自身的感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 🇰 🇮 🌈 🇹 🇦 🇲(@kikitamkiki)分享的貼文 Kiki 成長於單親家庭,從小跟父母關係疏離。她發現,九十後的原生家庭普遍都存著很多問題,他們跟上一代不同,不願意僅為了勉強維持一個完整的表象而犧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合則來不合則去,大不了重建第二個家庭。今時今日,社會對離婚這回事變得更易接受。 在剛過去的 11 月尾,Kiki 在 instagram 發佈了一篇關於自身童年與原生家庭的文章,隨即引來一片頗大的迴響。「生仔要考牌」,Kiki 以過來人的身分去証實這個論調,也警告有意生育下一代的成年人:「不要再讓我發現有人為了離譜的原因而生兒育女,害了別人一生。這樣損人不利己,實是愚蠢又可悲。」她又以自己的經歷為戒,「很堅強很堅強很...

【WHY NOT BOLD】壴彡立青的組成部分 — 行為藝術家 彭靖 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yRXEZ7Wfo 彭靖說了瞎子摸象的故事。 最近一位好友重提這個故事,一群盲人走進一間房子,各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觸摸的部分代表了大象的全相,因此對於大象的整貌,各人都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我們是那些盲人,但同時我們都是那隻象,」彭靖坐在老家門前的大樹下,認真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透過別人觸碰到我們不同部分與面向,漸漸組成一個我之面貌。」 藝術學院出身的彭靖接觸過多種媒介,剛畢業她就當起人體模特兒,她的創作一直圍繞著「身體」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她形容,她是個很獨立的創作者,無論是繪畫、玻璃、造衣服、錄像,以前她都偏向一人完成,毋需與人合作或直接交流。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八年,直至三年前,彭靖才頓覺自己走到了瓶頸,「我有一個很大的恐懼,就是 work with people(與人合作)。」這讓我有點意外。初接觸彭靖時就知道她是個樂於分享的女生,她與我第一通電話就表明,她話很多。訪問前,她細心整理了大量關於行為藝術的資料後發送給了我們,又給予訪問流程不少建議,你大概也會跟我一樣,以為她是個待人接物相當老練的藝術家,原來並非如此。「我很喜歡與人聊天交流,但跟群體相處,或者跟很多人合作是一件很艱難的事,超過五六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團體裡總有一些不愉快、分不清黑白或一些紛爭發生,以前我覺得獨立創作好像比較舒服。」 關係對她來說是一個艱深的課題,也是一輩子要學習的課題。連朋友圈,以前的彭靖都偏向單對單的相處,人太多她會覺得不太自在。然而,這種恐懼卻成了她創作上的障礙。而在 2019 年她於澳洲工作假期,一天,思鄉之情突然泛濫,無法排解,低潮中的她心裡想著: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回港。回港後,也要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於是同時報讀了海外和本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