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 Story

【WHY NOT BOLD】香港女釀酒師自家蜂蜜酒 日照夜霧第一間日夜酒室 創辦人Nico & Mabel專訪

在人來人往的尖沙咀碼頭,大家匆匆忙忙地趕著上班下班,但如果有人放慢腳步,就會發現尖沙咀碼頭多了一個讓大家停下來休息、沉澱自己的地方,是一間感覺溫暖、裝潢精美的日夜酒吧,取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 不同於一般昏暗的酒吧,店外開揚通透的落地玻璃趟門,讓你輕易一覽酒吧內的格局布置,採用較光亮且溫暖的黃燈,配搭閃爍的射燈,營造出親切、安全的氛圍,讓你放心踏出第一步品嚐他們自家釀造的蜂蜜酒。 大家都可能聽過香港本地製造的手工啤酒及蜂蜜酒品牌「日照夜霧」,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故事的序章。今次邀請到「日照夜霧」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的 Nico 及 Mabel 兩位女創辦人分享釀酒與開酒室的品牌故事。Nico 是女釀酒師,而 Mabel 就負責市場推廣及品牌管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海🌊(@seayoulounge)分享的貼文 由愛喝啤酒到成為女釀酒師 Nico 當初加入釀酒行業,可以說是興趣為先,她提到:「因為我喜歡喝有氣的東西,由小時候喝汽水到長大後喜歡喝啤酒,所以我在我讀書的時候就去酒廠做part-time。」 釀造啤酒的工序繁複,每個步驟都得嚴謹處理。啤酒花的份量、麥芽中的糖度高低、酸鹼值的多少、甚至麥汁的溫度高低等。工作例如有碾碎麥芽、處理原材料、控制遠心分離機等工序,同時要持續監測及檢視各樣的溫度與系數,並確保所有酒管及設備的消毒及衛生情況。 Nico 以親身經歷感受釀造啤酒的過程,解釋很多人未必了解,釀酒師的工作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行業,她補充:「日常要搬搬抬抬在所難免,因為其實我們有九成時間都是做清潔及衛生管理,只有一成時間做釀酒。所以我在酒廠 part-time 時,身邊其實只有我一個女生,同事沒有女孩子,後來做久了...

【WHY NOT BOLD】由香港女足再挑戰健美 要相信自己就是傳奇 運動員郭靖雯 專訪

「喜歡一種興趣再辛苦也開心,即使是上班也享受過程。」由愛上女足到職業女足,甚至去到成為女子足球教練,香港足球和健美的運動員郭靖雯(Iris) 這樣說過。Iris 現時效力公民女子隊,自小因為兩位哥哥而接觸足球,直至小學五年級左右,當她第一次看到也有其他女生踢球,便發現她愈踢愈想繼續踢,她提及:「我自己也很想和她們一起踢,足球給我的感覺就是刺激以及速度很快,我自己因為從小就很喜歡運動,我覺得一群人一起向著一個目標努力,其實這個感覺是很好,所以這也是足球運動讓我快樂一個原因。」 在北韓踢女足賽的難忘事 對她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就是2017年還是代表香港隊女子足球時,我們踢亞洲盃外圍賽地點是北韓。 而北韓一向不是一個熱門旅遊地點,對我們來說充滿神秘感:「入境時又會有很多不知未知數,但是後來發現當地人都很友善,接待也很好。」 Iris 提到:「剛好那一年北韓是第一次舉行馬拉松國際賽事,所以有香港人報名跑馬拉松,他們得悉香港女子足球隊準備在當地比賽,於是問我們足總會不會有機會可以進來看呢,最後他們真的自費買門票支持,大概有100個香港人。」 她笑着說:「當全個足球場都是北韓觀眾時,突然間你聽到幾句廣東話叫你加油,難種感動與親切的感覺很難忘。」又可以親身了解北韓當地文化,又可以累積新比賽經驗,更有如此暖心的支持,都讓她感覺很好。 面對傷患 再次落場踢都要勇氣 小時候左右腳做過十字韌帶手術後,特別第二次斷十字韌帶的時候,重新落場踢足球更需要勇氣和堅持才能繼續踢。負傷在身,再踢比賽可能要「就住就住」,但其實當你一全神貫注在比賽之中,你就進入另一個狀態,非常投入及專注。但隨著自己成長,我都會想繼續去堅持。 面對 Iris 的傷患家人自然會擔心,她提到:「媽媽就是當我每次受傷都會勸喻不要再踢,特別第二次的時候,她再度重覆勸我還是不要踢足球好了。不...

關注剩食的女生自創品牌 將醜水果變身果乾及水果粉

由年輕女生 Fioni 與親弟創辦的 not only powder 將醜果,剩果轉化成美味,健康及方便的果脆及果脆果昔的新創品牌,通過冷凍技術,不但保留95%的水果營養,還延長生命週期至1年。隨住科技發展,從前人人嫌棄的「籮底橙」現在也有新出路。有人會選用這些外貌醜陋的「籮底橙」製造成飲品,也有人將這些醜水果變成美味的「水果粉及果昔」,讓它擺脫世俗的眼光。 反思3000噸剩食何去何從 在香港面對剩食問題,生產力促進局於2011年發起「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撥款6,000萬元資助屋苑安裝堆肥設備,但廚餘循環發展至今,相信仍然有不少市民未曾聽聞,計劃發展、剩食教育依然有待改善及努力。另一方面,仍然可食用的超市、街市剩食問題,依然未有非常理想的對策。作為小市民,我們除了惜食減少浪費,也有人會選擇自立品牌,利用剩食為材料,重新設計轉化為有用的食品。 共同創辦人 Fioni 提到創業的初衷,緣起自小時候到台灣見過很多果農。當自己到果園時,她也會特別喜歡摘好看的水果來吃。當時她便想:「長得奇怪又不好看的水果,誰會要呢?」 直到兩年前,她親身接觸到食物浪費議題,得悉原來香港食物浪費的數據很嚇人,她提到:「光是香港每天就有近3000噸食物丟掉,其中三分一的食物還是可以食用,有時只是外表不好看,或有瑕疵就要被淘汰,特別是水果。」 於是 Fioni 跟她的弟弟想辦法,如何減少剩食的浪費,延長它們的壽命,或是「創造」一種新生命。 準備新概念的挑戰 其實 Fioni 最初對食物生產並不熟悉,所以對於改造醜水果也需要花特別多時間研究,並請教相關人士,最後嘗試將醜水果變水成果粉,配合飲品、甜品、果昔,變成有用的產品。not only powder 的水果粉先通過冷凍技術,把水果變成水果凍乾,然後再磨成粉,這種技術透過低溫約-40度,再通過...

【WHY NOT BOLD】多重人格女主角復仇記 — 譚淇淇專訪

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女主角的名字叫譚淇淇 Kiki Tam  — 「譚淇淇」不是藝名,是她的本名。 「譚淇淇」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 她可以是 Rapper,可以是模特兒、毛記的𡁻海珠、演員、主持人、老闆娘,「譚淇淇」可以是各個面向、任何可能性。皆因她喜歡當 slasher,喜歡多姿多彩的生活。鏡頭前的 Kiki 總是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她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怖性感照,卻不拘泥於傳統的偶像包袱,也毫不介意當諧星。然而,她很少公開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本身是一個極度感性的人,人們會說我假裝開心,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我會把所有的情緒處理好再呈現給大家,面對不快的事情時,我有自己獨門的方法去處理。」 生活是齣痛苦的喜劇 大多數喜劇演員,都習慣把別人的快樂建築於自己的痛苦之上。「搞笑或者喜劇都是來自生活的觀察,我覺得每個喜劇人,背後都會經歷一些悲傷,才可以做到他們覺得搞笑的橋段,這正是我自身的感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 🇰 🇮 🌈 🇹 🇦 🇲(@kikitamkiki)分享的貼文 Kiki 成長於單親家庭,從小跟父母關係疏離。她發現,九十後的原生家庭普遍都存著很多問題,他們跟上一代不同,不願意僅為了勉強維持一個完整的表象而犧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合則來不合則去,大不了重建第二個家庭。今時今日,社會對離婚這回事變得更易接受。 在剛過去的 11 月尾,Kiki 在 instagram 發佈了一篇關於自身童年與原生家庭的文章,隨即引來一片頗大的迴響。「生仔要考牌」,Kiki 以過來人的身分去証實這個論調,也警告有意生育下一代的成年人:「不要再讓我發現有人為了離譜的原因而生兒育女,害了別人一生。這樣損人不利己,實是愚蠢又可悲。」她又以自己的經歷為戒,「很堅強很堅強很...

【WHY NOT BOLD】壴彡立青的組成部分 — 行為藝術家 彭靖 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yRXEZ7Wfo 彭靖說了瞎子摸象的故事。 最近一位好友重提這個故事,一群盲人走進一間房子,各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觸摸的部分代表了大象的全相,因此對於大象的整貌,各人都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我們是那些盲人,但同時我們都是那隻象,」彭靖坐在老家門前的大樹下,認真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透過別人觸碰到我們不同部分與面向,漸漸組成一個我之面貌。」 藝術學院出身的彭靖接觸過多種媒介,剛畢業她就當起人體模特兒,她的創作一直圍繞著「身體」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她形容,她是個很獨立的創作者,無論是繪畫、玻璃、造衣服、錄像,以前她都偏向一人完成,毋需與人合作或直接交流。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八年,直至三年前,彭靖才頓覺自己走到了瓶頸,「我有一個很大的恐懼,就是 work with people(與人合作)。」這讓我有點意外。初接觸彭靖時就知道她是個樂於分享的女生,她與我第一通電話就表明,她話很多。訪問前,她細心整理了大量關於行為藝術的資料後發送給了我們,又給予訪問流程不少建議,你大概也會跟我一樣,以為她是個待人接物相當老練的藝術家,原來並非如此。「我很喜歡與人聊天交流,但跟群體相處,或者跟很多人合作是一件很艱難的事,超過五六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團體裡總有一些不愉快、分不清黑白或一些紛爭發生,以前我覺得獨立創作好像比較舒服。」 關係對她來說是一個艱深的課題,也是一輩子要學習的課題。連朋友圈,以前的彭靖都偏向單對單的相處,人太多她會覺得不太自在。然而,這種恐懼卻成了她創作上的障礙。而在 2019 年她於澳洲工作假期,一天,思鄉之情突然泛濫,無法排解,低潮中的她心裡想著: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回港。回港後,也要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於是同時報讀了海外和本地的...

58歲起健身十年 努力永遠不怕遲 人氣「健身嫲嫲」 Marlene Flowers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總會有人一直沒有運動習慣,卻在年近三十因為明顯發胖或者健康出現問題才決定開始健身。這時候,你可能會一邊抱怨自己開始得太遲,一邊暗自為自己的身體感到無力、自卑。先不要灰心,因為健身永遠都不會開始得太遲。  在美國華盛頓一位「健身嫲嫲」 — Marlene Flowers 在 Instagram 上成為網絡人氣 Blogger (IG@granny__guns),專頁追蹤者高達68萬人,原因不只是她是會健身的長者,還是是一位對健身有追求、比人更努力的長者。 Marlene Flowers 年輕時身體健康,但經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關係,她的自信、身形和自我認同都受到大大打擊,後來更出現飲食失調,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因為部分結腸而需要手術。 經過修復手術和住院一段時間後,她認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我想活得更久、更快樂。」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Granny Guns(@granny__guns)分享的貼文 Marlene Flowers 於2015年,就在她 58 歲時開始了健身之旅,當大多數人在這個退休年紀選擇放慢腳步,她卻剛剛在健身圏起步。她的兒子 Ryan 成為了她的健身教練,並開始讓她試行生酮飲食和在家運動。她曾分享:「跟大部分剛開始健身的人一樣,一開始的時候我的膝蓋就痛得要命,但經過幾週持續增強體力後,我的疼痛感消失了。」 每天重量訓練無難度 她每天都會進行重量訓練,鍛鍊不同的身體部位,簡直比編輯本人還是一般的年輕人勤力十倍呢。她基本上會每週訓練兩次下半身,各一天專門訓練胸部、背部、手臂和肩膀,以及進行輕度有氧運動。 Flowers 分享最喜歡「操背」和「操腳」,因為總是充滿挑戰性,下半身一直是她的弱點,但她更專注於她的進步成果。透過提升額外...

傳承夕陽批花手工藝 練逾5年自立品牌「打」出真功夫 Boli Jewellery Studio 專訪

手作市集風氣持續多年,每次我行手作市集,最怕就是看到千篇一律、十分類似的作品,相信是因為好多時候部分手作門檻較低、相對易學、易上手,久而久之讓我一度失去逛手作市集的興趣。碰巧走到一次「取社市集」的市集,雖然檔口不多,卻讓人驚喜地遇上一檔引人注目的手工製品,就是手工打出來的銀飾,銀飾上的花紋極細緻,摸起來觸感雖然是冰冷的,看起來卻充滿溫度。這一檔小店便是 Eva 的一人工作室 Boli Jewellery Studio 。 以 BOLI 取名,其實是來自 Eva 飼養的一隻黑貓,它每逢圓月的日子便會坐在窗前,看着從山後升上來的月亮,靜靜坐着。品牌理念就是一隻貓,一張金工枱,沉醉於鍛鍊手藝的過程,日月替換的過程令工藝越來越精進。Eva 自言手藝上與匠人還有一段距離,但會以匠人精神為目標,努力做好每件作品。 「一下一下的敲槌,慢慢的雕琢型態,展現出生活寧靜而緩慢姿態,如貓般優雅,如貓般肆意。」 由做家具設計到愛上珠寶設計 Eva 於大學時一直修讀工業設計,接觸這些精緻的手工吊墜前的她,本來是做大型的家具、機電產品。畢業後,她偶爾遇見有人用黃銅製造了非常小巧的可轉式摩天輪耳環,才知道原來人手也可以做出這樣精巧的作品。 經過了解後,她敢於新嘗試,也行動力十足,很快便報讀一個珠寶課程。 Eva 指:「深入學習後發現原來手藝的技巧,手部的穩定性,以及溫度上的控制,都係要用時間去鍛鍊出嚟。只有做過無數件的作品,累積足夠經驗,先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要嘅嘢。」所以她便開始了發展這門手工藝,希望可以通過販賣作品去磨練自己的手藝。 Eva 所指的努力磨練不是紙上談兵,她的信念其實來自她的師傅:「老一輩師傅成日講,你隻手揸工具的位置生咗枕出嚟,你先叫做真正開始踏入呢個世界門口。」這番說話讓我感受到,Eva 是一位對自己有要求、特別堅毅的女生。我相信抱著這個信念,...

【WHY NOT BOLD】遇見 100% 的廚師 — Rolling Stone Chef 吳雪齡 專訪

「從前從前,有一個小小的城市名叫美食天堂,裡頭有一位廚師。城裡的人可以嚐盡各國佳餚,卻鮮有關注本土食材,也沒幾個人對自己地方的出產而感到自豪。廚師一天在想,怎樣才能自由自在地安排工作,又可以當個與食物真正有連結的廚師?她堅信世上必有一種 100% 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這個廚師叫 Ling (吳雪齡)。Ling 出生於一個中餐世家,她的父親是個雲吞牛腩麵的師傅,女兒卻始終鍾情於西餐。當初自學烘焙,然後在一家西餅麵包店工作,輾轉間又進了另一間餐廳當起西餐學徒,從頭盤沙拉到甜點,她都一手包辦,她形容自己是個混合型的廚師。後來,她花了一年時間到英國 working holiday,本來打算到米芝蓮餐廳深造,卻發現自己原來並不喜歡 fine dining。相比起無端用上十幾款餐具的 fine dine,她更偏向 casual dine,食物沒那麼精緻,卻多了一分溫度。於是她選擇在氣氛熱鬧的酒吧餐廳工作,客人開心、隨意地用餐,她也更自在。 眾所周知,飲食業都離不開長工時,然而,Ling 並不願意整天困在餐廳裡。天馬行空又天方夜譚又忽發奇想之際,憑著多年的餐飲經驗,Ling 於疫情時抓住了商機,決定轉型當上門餐飲服務,名叫Rolling Stone Catering —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but see a bigger world”。名乎其實,她作為那顆滾動的石頭,堅持每個星期從市區滾回元朗八鄉的農田,親自下田種植,把各種時令的農產品放進為客人度身訂製的餐單,也就是西方社會較為盛行的 Farm to Table。 Farm to Table,相當浪漫的一個飲食概念。 從農場到餐桌,讓人們能夠嚐到在地的農產品,農民可以用更環保的方式培育有機食材,食材自然更加新鮮、天然;這也讓當地人產生出更強烈的身分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