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嫁到3000公里以外 來自台灣的蒙古媳婦

小時候長輩有一個說法:筷子握得高,將來嫁得遠。為了愛,你願意走得多遠?Yili的答案是3,000公里。從台中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她成了蒙古媳婦,選擇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入鄉隨俗,真心真意地熱愛著這個地方。 遠嫁不是妥協,是緣分也是選擇。 Yili 蒙古的文字像俄文,口音有點像韓語,城市以外就是大草原跟飛砂風中的戈壁沙漠。未曾到過蒙古的話,可能只能在腦海中浮現那首叫「成吉思汗」的歌(林子祥那一首,並非成吉思漢和)、「Geng Geng Genghis Khan」、「HOO HA HOO HA」⋯⋯ 從小在台中長大的Yili,於2012年6月底因研究院交流第一次踏足蒙古,待了一個月,一半時間在城市,一半時間在郊外。那時候蒙古的城市還沒那麼都市化,最高的大樓也只有十層,由機場到市中心的一路上只有寥寥可數的路燈。明明是一個陌生的國度,她望著一片黃土路,心裡竟有著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感覺就像回到台南外婆家純樸的小村鎮。離開時她已經決心一定會再回到這裡。而這股信念更強大到讓她 2015 年底嫁到蒙古,開啟蒙古媳婦的新生活。 三年的遠距離 明明台灣跟蒙古沒有時差,但兩地時間的流動卻不是一致的。 只要蒙古先生一離開市區,網絡就不方便,就基本上找不到人了。只要你親身經歷過,就知道蒙古的路面情況有多「可怕」— 有時候兩個小時的車程可以塞到五個小時,根本不可以用距離來量度交通時間。「就像這兩天下雨,蒙古先生三、四十分鐘的上班路程結果塞了三個多小時都還沒到達公司。」Yili笑言。遠距離的三年期間,兩人分隔異地,見不到面也找不到對方,自然也沒有安全感。當她身邊的朋友也忍不住說:「怎麼可能?他一定是跑出去玩了!」,Yili卻是對對方百分百的信任。 Yili當時在做旅遊服務業,本來只是一個小主管,工作上比較彈性,她會安排避開旺季,每年都會待在蒙古兩...

2023 PADI全球女士潛水日 — 你準備好潛水慶祝未?﹗

近十年愈來愈多女生嘗試潛水,讓我們一直以為女潛水員就好像是十分常見,但原來潛水這項運動在很多年前曾經也是以男性為主導,也維持了多年,因為在很多年前這些重型的潛水裝備,都是為男性以設計。而曾經女性想接觸潛水運動,初期依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與挑戰,這也是GirlsThat Scuba 和 Miss Scuba.com 平台後來受這麼受女潛水員熱烈支持的原因。 隨社會及科技發展,近年已經有愈來愈多女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底旅行,享受潛水運動的快樂。 今年2023年7月15日是潛水考牌機構PADI,已經是PADI第六年舉辦「全球女士潛水日」,始於2015年的全球女士潛水日,旨在鼓勵更多女性參與潛水運動,其實表揚與鼓勵的,不止潛水員,還有女性海洋科學家、潛水教練、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潛水中心經理、潛水探險家、水底攝影師等等,PADI成員們都會紛紛親自或通過線上參加這個活動,來慶祝潛水圈嘅發展﹗ 自成立以來,數萬名有無經驗的潛水員參加了超過4000個PADI全球女士潛水日活動,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世界各地都有潛水組織自發舉辦「PADI全球女士潛水日」活動,例如日本、印尼、馬爾代夫等潛水勝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Orient Blue Dive Center(@orientbluedivecenter)分享的貼文 IG@orientbluedivecenter 各地女士潛水日慶祝活動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一個曾經只有非常少女性有機會潛水嘅地方,——沙特阿拉伯,曾經於2019年「PADI全球女士潛水日」活動,𨘋請了當地第一位女性 PADI 教練之一 Jennifer Simpson、第一位沙特女性 PADI 教練之一 Sarah Abdull...

享受健身的純粹 拋開別人的眼光

近年無論大型的連鎖健身室還是小型獨立健身室遍布香港角落,可見健身風運動近年發展愈漸成熟。作為90後的編者從少恃着活力四射的精神與青春的體質,以前都覺得身型健康就好,也沒有太關注健身運動,但自從投入社會工作年三四年,每天朝10晚7的辦公室工作,好像讓身體質素愈漸下降,缺乏針對性肌肉的煅練而衍生的問題逐漸浮現,身邊幾乎所有朋友都陷入同一煩惱之中。 初時我們以為偶爾按摩放鬆一下、拉一筋、看一下中醫針灸痛症自然能紓緩,然後再過一兩年你便會發現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然後我開始了解身邊健身的朋友,未必十份健壯「大隻」,但體態卻筆挺有力,走路上來也是精神滿滿的。其實,我也深知自己的姿勢問題,終究原因都是身體肌肉缺乏力量所致,要面對問題改善身心健康,最直接還是建立健身習慣。 初次踏入健身室 總是忐忑不安? 現在假設我們都有時間健身,還有一個心理關口要衝破—「由零開始」。我跟大部分女生一樣,初時踏入健身室,總是覺得周遭的人對你投射很多異樣的眼光,雖然知道他人可能是好奇、但可能也有帶着批判與審視,而這些眼光最容易引發你對於自己身體不自信的一面。 各位女士們,放心﹗這種心態編者也十分明白,其實進入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其實感到壓力其實是自然不過的事。有專家們分析,以 「Gymtimidation」一詞來描述一個人在嘗試使用健身房的啞鈴或機器時,會感到有壓力,尤其是在他們剛開始定期鍛煉時。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教授 Margee Kerr 解釋,去健身房除了運動以外,其實也是種社交,因此社交相關的壓力與焦慮也容易隨之而來。 「人類無法停止與他人比較,我們習慣比較彼此之間的差異與好壞,用以判斷自己是否優於他人,我們從比較的過程中取得成就感與個人價值。」 —Dr.Margee Kerr 特別在社交方面,女性一般都比男...

女子龍舟隊伍體驗班 全女班一樣好有火﹗

一到五月,初夏的熱氣開始讓我們意識到,端午節快來了,每逢端午節都必定有激烈精彩的龍舟賽事﹗記得前幾年,跟同事們談著我潛水開季的緊張心情,坐在我電腦對面、看起來溫文的女同事便提起最近與一班好友相約一起「扒龍舟」,當時直接更回應她說:「下﹗咁痴線﹗」覺得瘋狂,是因為當時發現原來像我這種平凡的廣告業女生,原來都可以嘗試自組上龍舟體驗班。 香港的龍舟習俗,其實是開埠初期水上漁民祈求神明保佑,扒龍舟參拜各個灣頭天后廟,祈求龍舟「生生猛猛」,順利作賽作福,並非一開始就以競賽而生。而漸漸地社會發展後來六七十年代,大家各自在所屬地區相繼舉行龍舟競渡,邀請其他灣頭龍舟會參加,藉着活動交流,龍舟盛事愈漸成熟。 龍舟曾經不能被女性觸碰? 龍舟起源與祭祀宗教有關,也自然會有相帶的禁忌,原來昔日的龍舟完全不能讓女性觸碰,龍舟在避風塘經過女性都要迴避,當時的人們相信女性接觸或靠近龍舟會影響龍氣。不過隨社會科技知識發展,現時已經打破以上禁忌,女生除了可以擔任協調龍舟節奏的鼓手角色,更可以落手落腳扒龍舟﹗ 全女龍舟體驗班 勇於挑戰自己﹗ 現時更加有機構加入女子龍舟體驗班,讓更多女性接觸龍舟運動,就好像MERRY SWIMAS 香港水泳社的女子龍舟體驗課程,津津樂道:「全女班龍舟真係好開心,好團結,成班女仔互相打氣,成件事好有火﹗」,龍舟課程以往較多由男教練指導,而近年也新增了少數女教練,能在女學生遇到困難時能更切身地提供建議及教學。 作為從未接觸龍舟的編者,從小就對龍舟的印象就是非常講求強健體魄、體力需求大,訓練過程辛苦,雖然事實正式訓練確是如此,但香港水泳社指女子龍舟體驗班的課程設計不會太嚴厲密集,因為更重要是讓更多女生有接觸龍舟運動的機會,所以課程不會太辛苦,絕對適合較入門,初學者也絕對合適。 對於開辦女子龍舟體班的初衷,「香港水泳社...

認識福布斯亞洲 30 以下精英榜 年輕女運動員精英 村岡桃佳

上月,美國福布斯Forbes 雜誌發表2023年度「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 Asia),其中MC張天賦入選「體育及娛樂界人」成為城中熱話。除了MC張天賦之外,大家有否留意今次亞洲區的體育界精英呢?其中也有不少年輕的運動女將被選入30歲以下精英,例如有日本選手村岡桃佳(Momoka Muraoka)、「韓國短道速滑皇后」崔珉禎(Choi min jeong)、澳洲高爾夫球選手Hannah Green 、澳洲網球選手Ajla Tomljanovic,以及年僅 23歲的哈薩克網球選手Elena Rybakina。 作為年輕運動員,好多時候都要比人更早做出一些人生上的取捨,例如面對密集的訓練時間,要犧牲與日常社交或與好朋友玩樂的時間;參與運動訓練時也未必有好多資源支持,運動競技的路上,會因為各種比賽,面對挫敗更會比一般人多,所以要作為運動員發展,除了要有滿腔熱誠,還要有極佳的身心質素。而當中更有些運動員,擁有激勵人心的運動精神,更是因為被運動改變了她的世界。 在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上榜的日本選手25歲的村岡桃佳,在4歲時診斷因為脊髓病變導致下半身麻痺,從那天起,桃佳要依靠輪椅活動,而身體上的轉變亦曾經活潑好動的轉變成內向的性格,改變她的契機源自運動。在小學一年級時與爸爸一同觀看縣內舉行的殘障運動會為選手們打氣,更被看到輪椅運動員的熱血打動。而直到小學三年級時,桃佳到福島縣參加椅子滑雪體驗會。首次滑雪的桃佳不知畏懼,雖然跌跌碰碰下痛得大哭,但依然爬起來繼續嘗試。 運動讓世界從此變得更大 村岡桃佳曾分享指,運動可能就是她的世界,運動讓我的世界擴大,能夠參與和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可以去她從未去過的地方。2014年,桃佳首次參加俄羅斯索契冬季殘奧會,作為當時代表團最年輕的運動員,因為失誤,在大回轉項...

針對長期對電腦女生 改善壞姿勢的健身訓練﹗

大學生時期長期對着電腦趕論文,投身社會時期依然每天朝10晚7的對着電腦工作,假若坐姿不正確,加上寒背,長期累積下來便特別容易出現肩頸痛等痛症,就像正在打着稿子的編者本人,都深切明白肩膊累積下來的「沉重負擔」。我們好多時候都以為只要按按摩,尋找治療的方法,但我們更應該要學懂改善根本的「姿勢」問題,才可以真正減低坐姿不良的習慣。 其實有好多時候,習慣的出現主要原因可以說是都市上班女生普遍欠缺足夠運動,令身體肌肉不夠強壯支撐,因而在身體動作上容易因為肌肉不夠力而衍生的隋性,採用不好的姿勢讓自己好像「舒服」一點,不需要太用力。 常見姿勢問題 健身教練 Ami 分享指,因為長期都要坐喺度對住部電腦,大部份人對得電腦太久,都會不知不覺間將頭部向前靠近電腦屏幕,加上日常低頭使用手機的習慣。女生最普遍的上身姿勢 問題就是「圓肩」,以及「烏龜頸」、「富貴包」,即是就是肩頸後方位置突出一塊,長期下去不 予理會,更可能會造成頸椎疾病影響生活作息。 除了上身姿勢問題,有不少日常在辦公室做文職工作的女生,日常上班長期處於坐的狀態,加上會習慢性「翹腳或者坐姿不良」,容易令到盆骨前傾或者歪斜,導致時不時會有腰痛問題,更會容易有女生最怕的「假肚腩」。 原來以上姿勢問題,除了會引伸痛症,都會影響女士們關注的外型、體態問題。Ami補充指,如果出現以上姿勢不良的習慣,長久以來會令人整體看起來感覺疲憊無精神,長期處於寒背狀態。另一方面都會逐漸形成高低膊、長短腳、長短腰等等體態問題。簡單而言,即使你的體態沒有偏胖,但姿勢不好的習慣,可以讓你看起來氣質欠佳,也會讓你不知不覺對於自己的身型產生自卑感。 針對姿勢問題的健身動作 Ami表示針對長期坐在辦公室的女生常見的姿勢問題,大部份都是因為背肌、核心以及臀肌太弱而導致坐得不好。想針對以上弱項,可以做這幾個強化動作: 下身...

原木藝術的可塑魅力 女生都能駕馭的木作體驗

曾經玩陶瓷手工的女生,身邊10個有8個,但曾經嘗試木工手作的女生,身邊10個也未必有1個。其實除了陶瓷手藝,木作手藝同樣是一種既傳統又原始的藝術,利用自然元素木材,雕刻、硺磨成不同木製品,只是有大部分人對於木工、木匠這詞語,定型為較男性化、裝修工程向的工藝,過程容易汗流浹背;但其實隨着社會發展,女生也不一定只能嘗試輕柔的藝術,木作也逐漸變成更中性的工藝,例如木旋工藝就特別適合女生入門,學習透過使用木工車床及車刀,製成小型的木製品。 近年,對於女生要學習新木旋手工,最困難的未必是技術上的控製,就正與上文提到如果從小型木製品做起,一般的體力需求沒有想像大,一船女生都一定能駕馭得了。編者認為女生學習木製品最困難的,是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自信心和勇氣,因為要不理會別人投射的好奇眼光,或是父母的擔心,想想如果編者跟父母提到跑去學木作,他們的想法都應該會是偏傳統地覺得危險、女生未必適合,雖然他們不會阻止我,但我仍然要相信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踏出嘗試的第一步,我相信女生同樣能享受木作手工的樂趣,享受木作藝手的美。 木作體驗班 現時香港也有幾間木旋手作的體驗課程,例如是白犬工坊、Woodout、小角落手作等等,相對的工作坊等等都非常適合零經驗的女生作為第一次木作嘗試。課程會讓大家學習各種木的特性,例如是檜木、松木、胡桃木或櫸木等等,木的種類可以超過10種以上,又會分為不同等級質素,紋路顏色又會不同。 然後,也會親身體驗運用木工車床及車刀,木工車床有一個平靜加上一條軌道的底座,軌道上有機頭、車刀架、尾座。 木工車床是將木料固定在夾頭上,透過旋轉原理,利用手上的車刀來加工,利用車刀架,拿手持的車刀來加工。透過學習實際的木工技巧製作、用準繩的儀器輔助。 除了實際操作,後期護理及保護都會在工作坊中說明,例如是了解護木油及後期木製手工藝品的後期保護。 ...

由Designer轉行健身教練 堅持工作是要由衷的快樂

如果我每日一起身,一諗到返工就好唔開心好厭倦,咁個份工就一定唔適合我。 AMI 現時為健身教練的Ami,大學時主修廣告設計,畢業後一直從事平面設計師的工作,直至在廣告業打滾兩三年後,逐漸意識到自己未必想繼續做設計師,於是鼓氣勇氣踏出Comfort Zone,由零經驗開始,選擇將她的另一個興趣「健身」變成工作,搖身一變成為健康自信的美女健身教練。 創意被壓榨的社會 讓設計工作設限 在社會大眾眼中從事廣告及平面設計的人,都會被形容為「好熱血」、「好型」、「好有創意」,但其實「熱血工作」背後,從非常現實的層面,也可以理解做「對工作的付出與熱誠,大於獲取的收益」,所以「熱血」這個詞語背後是有「犧牲自我」精神。 Ami指,她一直都好喜歡Designer這份工作,做平面設計度橋、設計好看的作品都能帶來滿滿成就感。但當做了兩三年的設計師,漸漸感受到廣告設計行業生態「有啲病」,例如社會環境大不如前,本應是天馬行空、無上下限的廣告設計,創意空間被壓縮,或是各大品牌購買創意產品依然「價低者得」,也不斷磨滅將廣告人花時間追尋創意的心血。 千奇唔好慣啊,就係因為我哋乜都慣晒,你哋先要咁。 廖啟智《十年》 演員廖啟智一句電影對白「千奇唔好慣啊,就係因為我哋乜都慣晒,你哋先要咁。」當時在電影院智叔這句對白,其實在香港廣告業生態也適用,可能有些人會說「做得廣告就預咗㗎啦﹗」但我們是否要慣?Ami 提到廣告工作病態雖然早已存在,而至今創意行業空間只有愈來愈小,但其實我們仍手持選擇權,選擇接受、習慣,還是選擇更開心愉快的工作。 除了行業生風氣,平面設計師的「Career Path」的確不算樂觀,晉升機會、最高薪酬也有限,這也成為了Ami勇敢轉行的因素之一。 Ami自言18歲開始有健身的習慣,一直以來除了喜歡廣告設計,另一個興趣便是健身。而轉行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