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BOLD?
PERSPECTIVE
ART & CULTURE
EXPLORATION
LIFESTYLE
STYLE
WHAT’S UP BOLD
EN
繁
简
Search
Facebook
Instagram
Linkedin
Youtube
WHY NOT BOLD?
PERSPECTIVE
ART & CULTURE
EXPLORATION
LIFESTYLE
STYLE
WHAT’S UP BOLD
EN
繁
简
Search keyword...
Search
Facebook
Instagram
Linkedin
Youtube
WHY NOT BOLD?
PERSPECTIVE
ART & CULTURE
EXPLORATION
LIFESTYLE
STYLE
WHAT’S UP BOLD
EN
繁
简
Search keyword...
Search
Culture
ART & CULTURE
《50 60 70》張艾嘉 (2023)
Mo Ieong
2004 年,張艾嘉執導的電影《20 30 40》成為當年唯一一部入圍柏林影展競賽部分的華語片,這部浪漫喜劇描寫了二十歲的李心潔、三十歲的劉若英及四十歲的張艾嘉三個年齡階段的女性三段不同的情感故事,反映了不同年代女性的掙扎和蛻變。電影上映將近 20 年,仍然被視為女性電影的經典,同時成了張艾嘉自導自演的代表作。 入行半世紀,張艾嘉今年 70 歲了。許多與她同輩的女星都早已退下火線、踏入享受人生的階段,然而對她來說,「人到了這年紀還能繼續工作,反而覺得很幸福。」 假如今天她要開拍《50 60 70》,這大概可以製作成一齣紀錄片,劇本經已準備好了。 50 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正值 50 歲的張艾嘉拍了《20 30 40》,《時代》雜誌曾報導她為「這位資深藝人可能才剛臻至黃金時期;張艾嘉一直不斷地往上爬,是名副其實的東方藝人,堪稱是永不褪色的旭日。」這段形容彷彿揭示了張艾嘉往後至今的人生,她早已把演員這個職業與人生緊緊繫在一起。2001 年電影《地久天長》開拍前,她的兒子在上學途中被綁架,事件轟動一時。雖然此事對她造成一大打擊,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辭演,反而以專業的態度繼續拍攝,演出一名照顧血友病兒子的堅毅母親,結果憑此角再次奪得第 2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在《20 30 40》一個宣傳的訪問中,記者希望她為自己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作一個小總結,她真誠地分享:「幸虧我自己不是一步登天的人,也不是所謂的偶像派,所以我特別用功特別勤奮,一步一步地做到今天,我很開心。我也不是什麼美女,只知道演戲對我很重要,自己一直都很嚴厲地去對待演藝生涯,我不是做十年八年賺完錢就拍拍屁股走人,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60 我一輩子都在解決問題⋯⋯不一...
ART & CULTURE
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 ─ 獻給潘迪華
Mo Ieong
關於老上海的流金歲月,也許你會想起夜總會裡搖擺的爵士風味、以西方音樂編曲的華語老歌、輕快復古的 Charleston Dance、幽幽地邊問著《何日君再來》,一邊《等著你回來》⋯⋯ 秋夏交際,在 M+ 以宋懷桂之名策展的同時,CHAT 六廠拋出了另一條問題:誰是潘迪華?這兩位生於 1930 年代的中國女性皆擁有傳奇一生 — 一位被尊稱為「宋女士」,另一位被親切地稱為「潘姊姊」;前者同時擁有「藝術先峰」、「商界精英」、「文化大使」及「時尚教母」的身份,而後者被譽為「在香港以外最知名的香港歌手」。這兩位女性在五、六十年代都被視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推手。 潘迪華出生於上海,於 1949 年移民香港。在正式成為歌手之前,她曾在夜總會擔任歌女。她是個骨子裡的上海淑女,她原名叫潘宛卿,她偏愛用洋名Rebecca Pan。潘迪華與李小龍是摯友,當年李小龍於《精武門》中的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讓民族主義頓時抬起頭來;與此同時,潘迪華深切體會到中國的文化藝術尚未強大,一直期望將中國的音樂文化帶入西方。 潘迪華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加入歌壇,她於六十年代是香港首位簽約英國 EMI 的歌手,出版《中曲西詞》專輯,把多首中文歌曲配上英文歌詞。「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有一日,中文歌曲可在國外飄揚。」她如是說。60 年代,潘迪華被稱為「旅行歌手」,代表香港走遍世界各地演唱,真正的唱好香港。她的首張唱片中就曾記述這樣的一段往事:「她除擅國語﹑英語歌外﹐又兼唱日本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蘭西語﹑馬來語﹑阿拉會語﹑暹羅語等歌曲﹐是一位更國際化的歌星。當她唱一首當地人士不熟悉的歌前﹐先用英語解釋其內容﹑然後引吭﹐又怡以動作來配合。」她身穿旗袍,即使在外國演出,也不僅僅為了迎合當地觀眾而演唱外語歌曲,反而將華語作品帶到當地,作為一名歌手,她一直專注於推廣自己國家的文...
WHAT'S UP BOLD
巴黎夜未眠 —世界第一裸體 show “Crazy Horse”
Mo Ieong
Crazy Horse 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呈現出充滿幻想和魔力的表演,無論觀眾的年齡,都能沉醉其中。 Crazy Horse 總經理 Andrée Deissenberg 這兩天 “Crazy Horse” 這個詞彙充斥在社交媒體上,全因 Blackpink 的 Lisa 宣布 9 月底要與這個巴黎著名的歌舞 show 合作出演了。網上隨即引起了兩極的爭議,甚至部分網民揚言要取消關注 Lisa , 到底 Crazy Horse 是甚麼? Crazy Horse由法國商人 Alain Bernardin 於 1951 年創立,以大尺度性感的歌舞表演聞名,女舞者幾乎全裸的演出把時尚、藝術、音樂和舞蹈融為一體,以光影、音樂和視覺效果的結合營造出一場極具視覺冲擊力的歌舞秀。 走進由大紅唇照亮的入口,場內裝飾著 Disco Ball、鏡子和紅色絲絨,來賓們手握著一杯香檳,輕鬆愜意,而司儀正著手為觀眾們營造氛圍。Crazy Horse 的場地只有 230 個觀眾座位,舞台僅有 2 米高和 6 米長,不怎麼大的空間讓你甚至連舞者的眼睛顏色都清晰可見,表演者也有機會與你近距離互動。 無論你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舞蹈訓練都有機會被選中成為其中的歌舞女郎。Crazy Horse 也會邀請著名演員合作,當中包括Beyoncé、Dita Von Teese、Pamela Anderson和Kelly Brook等人也曾經參與其中。然而,Crazy Horse對舞者 ( The Crazy Girls ) 體型上的要求非常嚴格,為了確保舞台效果和服裝的實用性,她們必須有著相近的尺寸,她們的身高必須在 1.68 米到 1.72 米之間,腿部長度相當於身體的三分之二,甚至要求兩胸的峰點相距 21 釐米,臍部距離恥骨 13 釐米,舞團每年都會收到超過500...
PERSPECTIVE
【WHY NOT BOLD】妳做「性」行?專訪Miss WoW(上)
Mo Ieong
從前有個女生,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 父親的家族在內地,於華人家庭中,家中一直想添個兒子,小學時經常聽親戚指責母親「生唔到仔」,又對她母親作出評價:「搵得多錢又如何?都生不到兒子。」 「為甚麼你不是個兒子?」母親甚至會如此責難。 一出生就因為性別而被判斷為一個次等的位置,她深深不忿。「為甚麼兒子就一定比較好?男孩子就一定叻啲嗎? 我不可以比男仔叻嗎?」很多事情,她小時候都無法理解。作為一個性格「男仔頭」的長女,她毫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地方比男孩子差。然而,「性別」從小就成為了她的課題。於是這個女生長大後成了註冊社工,也當起了性治療師和性教育工作者。 她是Miss WoW,WoW的意思是 Woman of Wisdom。這名知「性」女子縱橫情慾世界,她關注的不只「性教育」,還有「性別教育」、「性別霸權」、「性別職業隔離」、「女權父權」、「身體自主」等議題。 疫情期間,IG上突現湧現了一堆談性的專頁,她看見有許多「匿名告解」post 都與性暴力有關,專頁的「小編」卻明顯地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提供適當的意見,甚至連網民都一併責怪當事人。真實發生的問題若果得不到相應的支援,恐怕會對當事人做成極嚴重的後果。Miss WoW 作為過來人,決定以自身故事在 IG Live 作分享,一心成為他們的同行者。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了heymisswow的IG專頁,大談「高潮的政治」,也會探討「(非學術)港人性幻想調查」、甚至「J圖的初衷」⋯⋯原來「性」的世界如此寬闊而有趣。想要消除偏見,先由教育入手,再令其普及,你會發現 Miss WoW 的訊息很易入口,很貼地,也有學術依據在背後撐腰。也許就如她所說,打扮、談吐、作為一個女社工,大眾會對你有著一些期望(當然也有一些刻版印象),許多平日不易宣之於口的話題,由她口中解釋卻特別有說服力。 Born...
ART & CULTURE
女神照是這樣煉成的 – Madame Yevonde
Mo Ieong
Be original or die. Yevonde Middleton 「女神」是歷久不衰的,她是完美的象徵、一切高潔美好的化身。換了個年代,「女神」被冠上「KOL」、「網紅」等代名詞。社交媒體上,到處可見「如何輕鬆拍出女神照」的教學:女生要懂得如何擺出自然好看的姿勢與角度,男生要學懂幾招通用的攝影技巧傍身。今天我們先不討論這種風氣的對與不對,但你知道拍「女神照」的元袓是誰嗎? 她是 Yevonde Middleto,有人說她是一個古怪的藝術家,但行內大家都尊稱她為 Madame Yevonde。當 1930 年代大多數肖像攝影都只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照時,她瘋狂地熱愛著彩色攝影,使用當時 Willesden 彩色攝影有限公司新研發的 Vivex 彩色成像和沖洗工藝*,成為英國 20 世紀 30 年代彩色攝影的先驅。 或許只有女人,才最懂得女性最美的一面。在她長達 60 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的鏡頭下絕大部分都是名人,而作為一名女性主義者,她最愛拍女人,她的作品當中又以《女神》系列最為聞名。Yevonde 把當時社會上的知名女性(包括公爵夫人 Margaret Campbell 和名模 Lady Bridget Poulett)塑造成古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女神形象。照片中她們散發著一股神秘的氛圍,眼神憂鬱地凝視著畫框凝外,華麗的服裝設計把時尚和肖像攝影融合在一起,極具戲劇性的效果。《女神》系列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一片熱議,而且讓 Yevonde 聲名大噪。 如果我們要有彩色照片,拜託讓我們擁有一片色彩的狂歡,別再用淡淡的手工上色效果了。 Yevonde Middleton 在20世紀初,彩色攝影是一種棘手且常常難以掌握的媒介,大多數同代人仍然認為彩色攝影是屬於廣告領域,不應該被當作藝術形式認真對待。...
WHAT'S UP BOLD
英國 M&S 首個女團誕生?
Mo Ieong
正式宣佈,英國 M&S 首個女團誕生了! 一點不假。英國 M&S (Marks & Spencer) 聘請了一支全女班的管理層團隊,將負責有領年尾即將開業的五家旗艦店、超過 1,000 名員工。這六名女性成員加起來擁有超過 115 年的零售經驗(平均是 19 年以上), M&S 此舉強調了在商界中性別多樣和平等的重要性。 M&S 用行動告訴大眾:領導才能的高低與性別沒有直接關係,無論男女,有能者則居之。當然,也不一定需要全女班。而根據英國零售聯合會 (BRC) 和曼徹斯特商學院(MBS) 最近進行的研究,突顯了不同行業管理層性別多樣性進展緩慢的情況,報告強調了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實現領導職位的性別平等。M&S 今次的策略意味著在縮小管理層職位的性別差距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打破了以往一些暗示女性不適合領導主要業務的刻板觀念。 事實上,M&S 作為英國零售界的龍頭,一直致力支持員工各項福利及締造更佳的工作環境,除了全職和兼職的選擇外,他們還鼓勵「工作共享」(job sharing) 和「壓縮工作周」(compressed workweeks),為員工提供各種途徑來達成 work life balance。 不如先看看這六位女店長的故事? Naomi Hartley & Emily King Naomi 和 Emily 目前以 Job share 的形式共同擔任店鋪經理,這兩名兼職媽媽的緣份始於 2005年9月,她們參加了同一個零售畢業生計劃並在同一天開始在M&S工作。現在她們分別都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這種工作模式容許二人有時間和空間追求事業上的發展。 生育的決定對許多在職女性來說都是一大挑戰,但 M&S 以行動支持了母親們重返職場,家庭和工作,wh...
ART & CULTURE
穿 Pierre Cardin 的女人 — 你要認識宋懷桂
Mo Ieong
有人說,做夢的人是瘋子;但我認為,沒夢的人才是瘋子。 宋懷桂 打從七月尾開始,「誰是宋女士?」變成最熱門的問題。 然而,要回答這條問題卻不簡單。首先,宋女士擁有多重身份,被高舉為「藝術先峰」、「商界精英」、「文化大使」及「時尚教母」。其次,她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令M+以她之名策展。生於1937年的中國,正值戰爭的動盪年代,她本身都為當時的中國掀起了一場中西文化的革命。她是宋懷桂。 穿衣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穿起Kenzo,生活就幾乎能符合想像中的 glamorous(《穿 Kenzo 的女人》);穿 Jimmy Choo 代表你已出賣靈魂(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穿著 Vera Wang 不能罵髒話(Sex and the City, 1998);穿Prada的是惡魔⋯⋯那麼穿 Pierre Cardin 呢?Pierre Cardin 被名為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的鼻祖,他所選中的品牌代言人,必然有其原因。宋懷桂作為其品牌 1980 年代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她前衛、破格,身上經常有著紅色的單品,卻因盤著東方女性特色的髮髻,讓她看起來奪目而不張揚,反倒有一股含蓄高雅的氣質,配得上一聲「女士」的稱呼。 她有多前衛?宋懷桂也許是來自未來的女人。 總理首肯的異國戀 於中央美術學院主修油畫的宋懷桂於校園內邂逅了她的丈夫 Maryn Varbanov — 一個來自保加利亞的交換生。1950年代的社會風氣保守,男女的交往間都只會稱對方為「同志」,更枉論與外國人談戀愛。相愛的二人極有可能因著當時新中國禁止跨國婚姻的政策而無法結合,於是年輕的宋懷桂寫了一封陳情信給首任總理周恩來,要求得到他的批准。而周恩來後來果真允許了這場婚事,只提醒宋懷桂要記得自己國家的文化。因此這樁跨國婚姻...
ART & CULTURE
你最近在看甚麼?(下)2023書展推薦書單
Michelle Chan
在成長中,人好多時候都戴著「信念」的眼鏡看待世界和自己。對於他人的人生故事與歷程,我們可以做一個聆聽者,但我們好多時候都會有自己一套想法,作為第三者,偶爾也會不小心加入太多自己的情緒與意見。 聆聽身邊朋友的分享,好多時候我們都是「嘗試代入」朋友的故事,往往不能成為真正感受的第一身。 而我喜歡閱讀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不帶私人情緒、不受親密關係影響下,去閱讀別人的人生故事,更容易抽離自己、代入書中的世界,換位感受不一樣的世界面貌與人生故事。一年一度的書展又是入手新書的時候,這次為你準備了幾位女生對人生經濟、價值觀的分享,在你想一個人靜靜的時候,也是個不錯的消閒選擇。 不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要活出自己快樂的樣子——Jens Mama 給所有女孩、女人與媽媽們最實用且貼心的人生守則 Jens Mama是位年輕的網誌作家,經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寫作語錄,同時亦位新手媽媽。 本書中Jens MaMa提醒所有媽媽們千萬不要把自己活在別人嘴裡,要找回自信,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除了對於媽媽角色的思考外,第四單元「什麼是婚姻?」、第五單元「婚後生活」與第六單元「教養,別把孩子養成別人想要的樣子」,作者針對婚姻、教養以及婚後生活的改變等,分享自己的生命體悟。 她亦曾分享指:「我是妻子、我是女兒,我是媽媽…我… 更是我自己…,請不要拿著自以為的認知,和社會期待去評價一位媽媽。把時間留給自己,把愛分給自己…並不代表你是位失敗/懶惰的媽媽。 在孩子眼中…你是個教會他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書中的分享說中了大部分女生的心事,也可以在你在社會中,對自己作為女性身分感到迷失時,重新為你指引方向。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李玟萱在《茶室女人心》書中記錄了12位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她們大多於1950...
1
2
3
Page 2 o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