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CULTURE

【WHY NOT BOLD】反叛麻甩的肉肉女孩 — 專訪脂脂肪

2023 年夏季,疫情總算過了一陣子,卻有種過了整個世紀的感覺。回想起當初大家都留守在家做好社交距離之際,一部分人堅持每天鍛鍊,保持著最佳體態;另一部分人卻因足不出戶而發福了不少。那時,有個少女躺在沙發上,望著電視中反射自己的倒影 — 嗯,的確長了點肉。再看看IG,怎麼人人都在談論減肥運動節食?壓力油然而生。於是她乾脆創作了一個誇張版的肉地女孩。凝視著這副肥胖的身軀,她內心頓時有種釋放的感覺。 她是方迦南 (Canaan),因為畫了一個名叫脂脂肪 (Gigi Fong) 的插畫角色,也有人叫她「脂脂」(她在菇武門的 Podcast 中也被有著「妹仔」、「二嬸」等稱號)。她是作家,又是插畫家、填詞人,也是蛻變遊戲的帶領者(關於這個遊戲,下文再詳談)。迦南有著各種身分,每一個面向也是她不同的組成部分。然而,她從不想被任何崗位或標籤去框住自己。她說,外表這幅皮囊不能限制內在的靈魂,「職業身分只是個名稱,真正發光發亮的是你」。於是,「嚮向自由的麻甩肉肉感性反叛女孩,希望狠狠做自己」,她的 Instagram 的 Bio 上選了這一句去介紹自己。 許多人看 Gigi Fong,都會以為創作者是跟著自己的形象來畫。其實迦南不胖,真的不胖那一種,不胖到你也許會有點失望。但社會上的標準一向很苛刻(你懂的),每次相約久未見面的朋友,第一句總離不開「胖了」、「瘦了」的開場白,迦南說,這是一個壞習慣,請你戒掉。 Gigi 從不穿衣服,任由脂肪裸露於人前,她卻一臉悠然自得的模樣,一於閉著眼懶理。她的身體隨心情的轉換改變顏色,紅的綠的,卻始終盤著一頭鮮艷的紅髮,托著頭、抱著貓、滿不在乎地滑著手機(而且一直駁著叉電線,令人分外安心),就像我和你日常在家最放鬆的狀態。「方迦南是有年紀的,有過去的,用這個身分說話沒那麼自由,」她說,「但 Gigi Fong 沒有任何限制,她比較貼近我的...

屬於我們時代的Barbie — 女性導演首映票房最高電影

由 Greta Gerwig 執導,Margot Robbie 和Ryan Gosling 主演的 Barbie 自上映以來便話題不斷,掀起一股 Barbiecore 熱潮,打破多項票房表現,其中於首週的全球票房已累積破 3.37 億美元,而且達成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最高開片紀錄。 正如電影開頭所說:這些女性都是芭比,芭比也都是這些女性。(All of these women are Barbie, and Barbie is all of these women) 無論你小時候曾否擁有過一個芭比娃娃,這齣電影似乎已超越了「集體回憶」,而是創造了屬於這個年代的「芭比現象」。除了幕前幕後強大的陣容和班底支持,Barbie 在各個層面都相當符合電影的「成功法則」:芭比時尚聯乘各大時裝品牌(Chanel 的心型手袋和 Birkenstocks 勢必大賣);精心設計的洗腦歌舞橋段(Dua Lipa 和 Nicki Minaj 的電影原聲帶已在TikTok);不落俗套的兩性議題「再定義」;充滿黑色幽默的向經典電影致敬(片頭的 2001: A Space Odyssey 和 The Wizard of Oz 的電影海報),彩蛋不絕,吸引各年齡層的觀眾。 一齣電影的成功的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Barbie 並非 Greta Gerwig 第一齣爆紅的電影,而她也在訪問中大方分享了電影結局的創作動機:「我一直都想要以一個令人驚嘆 (mic drop) 而讓人感動的笑話來結尾。當回想我十幾歲時的成長過程,發育時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尷尬,充滿著一種難以形容的羞愧感,好像必須把一切都隱藏起來。而看著 Margot Robbie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以如此幸福與喜悅的心情說出結尾的那番話,讓女孩們感受到『芭比也能做到』這樣的心情,則會有趣又感動。」她在故事情節當中安排...

你最近在看甚麼?(下)2023書展推薦書單

在成長中,人好多時候都戴著「信念」的眼鏡看待世界和自己。對於他人的人生故事與歷程,我們可以做一個聆聽者,但我們好多時候都會有自己一套想法,作為第三者,偶爾也會不小心加入太多自己的情緒與意見。 聆聽身邊朋友的分享,好多時候我們都是「嘗試代入」朋友的故事,往往不能成為真正感受的第一身。 而我喜歡閱讀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不帶私人情緒、不受親密關係影響下,去閱讀別人的人生故事,更容易抽離自己、代入書中的世界,換位感受不一樣的世界面貌與人生故事。一年一度的書展又是入手新書的時候,這次為你準備了幾位女生對人生經濟、價值觀的分享,在你想一個人靜靜的時候,也是個不錯的消閒選擇。 不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要活出自己快樂的樣子——Jens Mama 給所有女孩、女人與媽媽們最實用且貼心的人生守則 Jens Mama是位年輕的網誌作家,經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寫作語錄,同時亦位新手媽媽。 本書中Jens MaMa提醒所有媽媽們千萬不要把自己活在別人嘴裡,要找回自信,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除了對於媽媽角色的思考外,第四單元「什麼是婚姻?」、第五單元「婚後生活」與第六單元「教養,別把孩子養成別人想要的樣子」,作者針對婚姻、教養以及婚後生活的改變等,分享自己的生命體悟。 她亦曾分享指:「我是妻子、我是女兒,我是媽媽…我… 更是我自己…,請不要拿著自以為的認知,和社會期待去評價一位媽媽。把時間留給自己,把愛分給自己…並不代表你是位失敗/懶惰的媽媽。 在孩子眼中…你是個教會他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書中的分享說中了大部分女生的心事,也可以在你在社會中,對自己作為女性身分感到迷失時,重新為你指引方向。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李玟萱在《茶室女人心》書中記錄了12位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她們大多於1950...

你最近在看甚麼?2023書展推薦書單

普遍香港人都讀很多書。香港人普遍都不讀書。 這兩句話的確矛盾,但仔細一想又的確是事實。所謂事實,自然有根有據:香港全民閱讀調查2022 指出,約 70% 港人在過去一年有閱讀書刊,但未成年人士則少於 60% 有閱讀習慣。70% 這個數字看似不少,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有閱讀」並不代表「有閱讀習慣」。培養一個習慣,也許不止要 21 天,決心堅持下去才是最困難。 如果我說,你不必對「閱讀」這件事有興趣,反而可以先想一下你對甚麼「除閱讀以外的事情」感興趣?你喜歡烹飪,可以翻翻食譜、料理百科;喜歡旅遊,其實不止可以看某個地方的旅遊指南,也有一些介紹地方文化的書籍;假如你沒看文字的耐性,其實也有攝影集或漫畫⋯⋯並非只有厚重的文學名著才算是書,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書,有讀總比無讀強。書本只是一個媒介,帶你開啟該領域的大門。 適逢七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書展,這可能是個讓你重拾書本的契機。如果還是覺得無從入手的話,這邊有個推介書單,不妨看看今年的新書中有沒有其中一本能成為你的下一本?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Iris Marion Yong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之一,而《像女孩那樣丟球》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這本書收錄了楊關於現代西方社會中女性身體經驗的各個層面的文章,介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在書中,楊引用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點,並從對女性主義理論中「性別」範疇的重新思考開始。她討論了與女性/陰性相關的各種經驗,包括隱私、家庭和空間,還深入探討了在女性主義理論中鮮少提及的主題,如乳房的經驗、月經在女性生命故事中的角色,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向田邦子的情書 ...

【WHY NOT BOLD】 痛苦中綻放的美麗 — 張蚊專訪

電影界有種職業叫美術指導,負責創造和設計電影的視覺風格、場景、佈景、服裝⋯⋯套用一句張蚊引述張叔平的一句話:「令戲院裏的觀眾嗅到戲裏的空氣」,大概就最適合形容美指的工作內容。 張蚊,行內都聽過她的大名。自十四歲就在片場打滾,五度被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了不起的成就,然而這只是表面的她。另一面,她是個嚴重的脊椎側彎症患者,經歷過三次大手術、流過九公升血(人只有五公升血)、背上有道十八吋長的傷口,試過取出、再嵌入,現在她的脊椎一直鑲滿幾十口螺絲。 張蚊怕痛。 最怕的那種痛,是身邊人望著自己痛。 她唸Master’s of Fine Art那年,正是在研究 physical pain 與 mental pain 之間的連結。每次大手術過後,她都需要躺在床上休養數個月,頭一兩星期靠著嗎啡止痛,伴隨著的是一連串的夢和幻覺。其後數個月無法工作,無法動彈,全天候靠家人照顧,對這個熱愛工作的拼命三郎來說是一個創傷。眼見著家人為她的身體傷心難過,母親擔心得不斷掉髮,她又不忍又內疚。「為何要存在於世界上給別人帶來麻煩?」靈與肉的痛苦曾經讓她受盡折磨。 身為美術指導,她有自己一套對美學的執著,「我對於工作些很執著,開鏡前確保畫面上完美。」但對於身體上十八吋長的傷口,這個處女座的完美主藝者反而放得開,「現在的我就是我,沒有疤痕的人並不代表完美,沒有人是完美的。」 三條會痛的裙子 張蚊為自己的「痛」製成了三條裙子。 其中一條,是她結婚當晚的晚裝。臥病在床的她,連呼吸都覺得困難,枉論創作。但她反而藉著創作來治療、接受這種創傷。「做第二次大手術時,我要求醫生用醫療攝錄機拍下整個手術過程,」十三個半小時的手術,因技術問題只拍了頭六小時,但足已令她花了八個月時間才敢打開這段錄像,「就像要扒開自己的身體去探頭直視一樣。」她嘗試過把一小時的片段...

香港的六月有讓你驕傲嗎?

六月,驕傲同志月 (Pride Month),國際間都在響應著這個代表著大愛和自由的月份,各大品牌、大街小巷都四處飄揚象徵著性別平等的彩虹旗,漫天繽紛。 唯有香港顯得份外遜色。 LGBTQIAP+ LGBT的族群一直在發展,由女同性戀者 (Lesbian)、男同性戀者 (Gay)、雙性戀者 (Bisexual)、跨性別者 (Transgender),以及非以上局限的酷兒 (Queer/ Questioning) 組成,後來擴展至雙性人 (Intersex)、無性戀者 (Asexual)、泛性戀者 (Pansexual),最的「+」則代表著不斷地持續增加的意思。 Pride Month 的歷史和起源在網上並不難找,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愈來愈多人得到相關資訊。而要數當中最具標誌性的活動,必然是 Pride Parade,讓性小眾於遊行中爭取他們權利及宣揚同志的理念和訊息,各國的遊行多數於六月至七月舉行,今年法國6月24日於巴黎,英國在 7 月 1 日於倫敦,美國於不同大省份分別進行,6月12在洛杉磯、6月25在舊金山、6月26紐約,加拿大溫哥華於8月5至6日有為期兩天的慶祝活動,台灣稍遲,要到十月尾。 反觀香港,往年11月也有發生,前幾年都因為疫情或環境因素而把遊行轉變成市集,再上網一搜,今年似乎主辦機構也仍在等待著舉辦的可能性。 的而且確,「理解」與「接受」是兩碼子事。 讓我們再看看各大品牌的表態。社交媒體理應最為迅速,也不太發現有換成「彩虹頭像」的單位。當然,不少人都認為換頭像這個舉動往往只是種商家的行銷手法,但這也無疑反映了一種立場的表述,以及品牌想要面向的群眾。 不妨舉個例子:Nike 為響應 Pride Month 所推出的 Be True 限定系列,香港是沒有的。 於美國版的Levi’s宣聲著他們年度為了L...

麥太,父親節快樂

說到一隻最土產的「港豬」,你我腦內大概都浮現著同一個名字 —《麥兜》幾乎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每當想起這個呆頭呆腦的小子,也一定會記起吳君如的聲音,和她所聲演的「麥太」。 大家都知道麥太,那個有點囉嗦有點兇巴巴的港式師奶,卻未必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叫「譚玉蓮」。 她也叫麥譚玉蓮 她年輕時是個「工廠妹」,閑時會在大笪地表演撩陰腿,也因此而邂逅了一個叫麥炳的男人。這個男人看起來有點落魄,滿臉鬚根,看起來總是心事重重,也不太懂得回應她的牢騷。譚玉蓮個性外向、話多、練得一身好武功,二人的個性迥異不同,她偏偏喜歡上這個寡言的男人,在他的人生低潮中一直守候他身邊,甘願一起捱窮過日子,二人甚至已去到談婚論嫁的階段,最後這個男人為了放不下的江山,把她一人遺在婚紗店,只留下一封信作訣別。然而當時已懷有麥兜的譚玉蓮,情人為了理想而離去,她的理想卻是把兒子養大成人。 單親家庭如何跟孩子交代缺席一方的事?這簡直是條一百萬的題目。 當麥兜問起爸爸,「個死佬,死咗喇!」譚玉蓮如是說。顯然這並不是個模範答案。終於,在電影《麥兜菠蘿油王子》中,麥太向兒子坦白了關於父親的故事 — 他本是一個亡國的王子,不甘下半生只作平凡人,為了尋找過去所失去的一切而離開了他們母子二人。 究竟麥炳的真正身份是不是王子?還是這只是一個負心漢的故事?抑或是麥太希望在兒子心中留下對父親美好的印象?電影從來沒有給予過答案,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大概也只可以像麥兜一樣,相信著她所說的一切。 沒甚麼可給你 只有媽媽的溫柔 譚玉蓮也曾經望子成龍,兒子出生時希望他像梁潮偉和周潤發般帥氣,但後來只想他「好聰明,讀書好叻」,或者「讀書唔叻,工作叻」。這也是麥譚玉蓮的寫照 — 學歷不高的中年單親媽媽,靠著辛勤工作獨力照顧兒子,住在大角咀的一個舊式單位內。她為了頭家,自己主持了一個網上的烹任節...

Barbie的美麗哲學

真人版電影 Barbie 將於七月上映,隨著玩味甚濃 2023: A Barbie Odyssey 的預告片推出,坊間對情節走向也有著無窮猜測。 Barbie 的製片們向外間透露,這部電影將是一個關於講述 Barbie 作為一個現代女性的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故事,她將克服許多挑戰和障礙,並且發現她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夢想的故事⋯⋯聽起來非常的正面而有教育意義,與它的預告片恰恰相反。 你也許對 Barbie 「有點上年紀」這回事不會怎麼意外,但若然知道她今年已是個踏入64歲「花甲之年」的女士,或者你也難以把這個歲數和她的外表聯想在一起,而這個看似永遠停留在二十來歲的金髮美女卻無論於玩具、影視、甚至時裝界,都仍帶著強烈的存在感。 Barbie 年代進化史 Barbie 於1959年由美國 Mattel 推出,於美國紐約市玩具展首次亮相,當時 Barbie 的身材比例為1:3,身高11.5英寸,體態高挑而纖瘦,是一位金髮、藍眼、綠襯衫和身穿黑白橫間泳裝的模特兒(亦是 Margot Robbie 於預告中身穿的服裝)。多年來 Barbie 作為一個流行文化指標,她的外貌、身材、職業、文化等各個方面一直隨年代變遷而進化。 1960年代:Barbie 於這個時期的服裝風格反映了當時的流行趨勢,例如迷你裙、靴子、長直髮等。不少週邊產品也隨之而推出,包括家具、汽車、玩具馬等。而她也會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例如電視節目、音樂會、時裝秀等等,讓孩子們更好地體驗 Barbie 的生活和角色扮演。她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職業角色,例如空中小姐、太空人、摩托車手,展現了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多樣性和自主性。 1970年代:隨著 Mattel 推出了第一個非裸體的 Barbie,她由原有的形象開始繼續發展:頭髮變得更加豐盈而髮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