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

由舉重教練到Ninja Sport 港產女忍者煉成之路 Ninja 教練 Summer 人物訪問

記得因為拍攝 Ninja Sport 體驗,初次認識 Summer教練 ,與她碰面的時候還有點驚訝她身形嬌小、個子不高,但後來看到她充滿力量的 Ninja Sport 動作示範後,靈活準確的由一枝桿飛到另一支桿,真的讓人十分讚嘆與敬佩﹗讓我介紹今次 BBOLD 邀請的運動員,是全新的極限運動——Ninja Sport(忍者運動)的運動員及教練,經常與隊友參加世界各地比賽。 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Summer 成為 Ninja Sport 教練前,其實是一位舉重教練。在台北 Gymefit Games 2019、2023 及 2024 女子組舉重比賽中,Summer 憑出色的表現三度奪冠。如今,她不僅是 Ninja Sport 的專業教練,更在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包括馬來西亞 Ozone Games 公開女子組 2023 金牌、台中極限體能王挑戰賽 2024 銀牌,以及完成美國 World Ninja League Championships 2024 和澳洲 Ninja World Cup 的 Stage 1 挑戰。Summer 的轉型故事,不僅展現了她對運動的熱愛,還有 Ninja Sport 這項運動的獨特魅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ummer Wong(@summer__training)分享的貼文 從舉重投身到 Ninja Sport  談到從舉重轉向 Ninja Sport 的契機,Summer 坦言,兩者雖然都是對體能與意志力的挑戰,但 Ninja Sport 更注重「解難能力」,她補充:「舉重比賽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舉起更大的重量,相對比較有規律,且有固定方法遵循與練習,而 Ninja Sport 的障礙設計多變,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破解方法,同樣的障礙,每個人的演繹方式都...

由散打轉泰拳用一年煉成拳后 身教培養年輕拳手 陳沅程 Jackie 專訪

陳沅程  Jackie Chan,一位前香港散打運動員,現役香港隊的泰拳運動員,同時也是一位教練及泰拳學校創辦人。就在2024年年末的東亞泰拳錦標賽 2024 中,由 Jackie 陳沅程對戰蒙古選手Sanchir Batbilegt,Jackie 繼續沉着氣應對Sanchir Batbilegt 的急進攻擊,準確擊中蒙古選手,為港隊奪得金牌,成為 女子組 60 KG 組別拳后。而這位拳后原來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憑着刻苦的訓練及強大的適應能力,成功由散打運動轉戰泰拳運動。 從小好動的她,深受武打明星和電影的影響,成為修練武術的動力,9歲開始便接觸散打運動,擁有多年武術經驗,亦代表香港出戰多次散打賽事。 Jackie 展現了運動員的成長,以及如何因應社會的需求而轉變,展現克服困難和堅持追夢的故事。 練武最怕的不是拳腳而是減磅 Jackie 的武術之旅始於散打。她回憶起2016年參加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的經歷,那時她需要減重以達到比賽的體重要求。過磅前一天,她還欠一公斤,於是提前幾小時起床跑步、焗桑拿,希望能達到標準。然而,最終比賽前上磅還是差了0.3公斤。 雖然當時感到非常沮喪的她,但隊友們的支持讓她沒有放棄,隊友將自己的外套給 Jackie 套著跑,跑了接近 45 分鐘,最終成功減重。這段經歷不僅讓她難忘,也讓她意識到運動員背後的艱辛,Jackie 提及:「第一是真的好辛苦,第二是運動員如果在極短時間減磅,其實都幾傷身,所以自律與控制體重也是泰拳運動員經常會面對的考驗。」 從散打到泰拳的轉變 Jackie 的父親對她的武術生涯有著關鍵的影響,Jackie 提到:「其實當初是我叫爸爸試著打泰拳運動,在她的建議下,她與父親嘗試了泰拳興趣班。這也讓 Jackie 第一次接觸到泰拳,雖然當時她主要還是專注於散打,但這段經歷為她近年泰拳生涯...

你未必聽過的球類運動 「巧固球」 巧固球教練吳子莉及運動員Candy專訪

如果講起這種球類運動,你身邊可能十個朋友有九個未必聽過﹗這個球類運動就是巧固球,巧固球這項運動逐漸受到關注,近日 BBOLD 編輯邀請了香港女子巧固球隊的教練吳子莉和隊長 Candy,分享她們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及其成長經歷。 巧固球是一項球類彈網運動,網的尺寸約為一米乘一米。選手們需要將球扔到網上,使其反彈到對方場地。這項運動由瑞士生物學家赫爾曼‧布蘭德(Hermann Brandt)在20世紀70年代發明,是一種沒有身體碰撞的運動。由於球撞到球網的聲音類似法文的「tchouk」,故被命名為 Tchoukball ,中文音譯為「巧固球」。 基本玩法是球員於3公尺半圓的禁區射球,球反彈出禁區且落於場區內並且中途沒有被對手球員接到,便可得分。比賽中途不能搶對手的球,亦不能阻礙對方傳球、射球。因此,Candy 指巧固球又被稱為「君子球」,是一項很君子的運動。 香港女子巧固球隊教練吳子莉,自2006年開始接觸巧固球,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磨練,於2019年轉為教練。子莉最初一直打手球與沙灘手球,因為過程中她的教練們引入了巧固球,讓她有機會成為第一批接觸這項運動的人。一路下去,後來子莉便成為手球兼巧固球的教練。 我們就是第一代巧固球運動員代表 巧固球在十二年前還是新引入的運動,當時香港沒有人知道怎樣玩這個運動。子莉提到:「就算我們有所謂的教練,其實都是我們的隊友,然後那時候大家是一起在暑假時一個星期連續七天練習學玩。但是那時候其實從來都沒有覺得累,因為覺得很好玩。其實你試想像一下,在香港有哪個運動是可以讓你鑽研自己打球的一套方法?應該是幾乎沒有的。」 而她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慢慢發現喜歡手球及巧固球的學生,性格上各有不同。她提及:「有些學生只是喜歡打手球,因為刺激有身體碰撞、即刻可以搶球得分,我形容為比較 aggressive,但有一類學生就不喜歡...

為了進步而追求的百二分努力 賽艇運動員梁瓊允專訪

要進步並不僅僅是做到百分之一百,而是要以百二分的用心投入其中。香港賽艇運動員梁瓊允(Jenny)在最近的「2024亞洲賽艇錦標賽」中,與隊友黃湘儀一起在女子雙人單槳艇項目中勇奪銅牌。比賽初期,幾支隊伍實力相當,但在最後關頭,Jenny和湘儀全力以赴,提高划槳頻率,最終成功拋離哈薩克隊,以第三名衝線。恭喜Jenny和湘儀! 在接受訪問時,Jenny提到:「我認為致勝的關鍵主要與我們的訓練有關。在比賽前,教練不僅訓練我們的有氧能力,還不斷提高我們的無氧能力。此外,與隊友之間的默契也非常重要,我們心有靈犀,知道彼此的想法。」 Jenny參賽項目雙人單槳艇同四人單槳艇,雖然已有同時報兩項的經驗,但因為主辦單位安排有調動,原本兩項分開不同日子,變成同日比賽更相隔只有一小時,她指:「這對我們體能挑戰很大,所以預賽當日模擬決賽安排,然後再修改策略。因所有隊伍初賽不相伯仲,所以如果有失誤,就有機會落失獎牌。」 成為香港職業賽艇運動員的日常 2024巴黎奧運的賽艇項目引起了許多香港人對賽艇運動的關注。因此,我們邀請了Jenny講述她是如何接觸賽艇的,以及她作為香港職業賽艇運動員的故事。 Jenny 中學已經熱愛各樣運動,好像排球、長跑同賽艇機等,因獲中學老師推薦2012年8月參加賽艇課程。初學時很快便愛上水上賽艇的速度感,後來開始和隊友夾艇,更愛上雙人艇一起艱苦訓練的感覺,與划單人艇感覺不同,感覺有隊友在背後支持,更加有動力。 作為香港賽艇運動員星期一至六都有2-3節訓練,他們經常會在不同城市訓練,所以要盡快適應天氣同環境。Jenny分享:「最記得一次由10-17°C的雲南轉場地到36至40°C的泰州,第一日要划16公里,溫度天氣截然不同,因天氣太熱,她和隊友難以發力,大家幾乎是用意志完成訓練。」 競速過程不只是一味鬥快 ...

從風浪中學習處世 駕馭無法預知的事 滑浪風帆香港代表馬君正訪問

有不少小朋友參加興趣班都是被家人安排好,然後自己去學,但這位小朋友的家人選擇陪伴子女一起從零開始學習運動。從小朋友7歲開始,他們就一直陪伴她直到現在,不斷努力下,這位「小朋友」夢想成真,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的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馬君正。 君正提到,其實她和家人都沒有特別的運動天賦,但有不斷學習和練習的恆心。正因為和家人一起學習和練習,他們更加理解君正的經歷和需求,一直以來都在陪伴和支持她! 奧運夢成真 難忘現場氣氛 奧運回歸兩個月多,對運動員來說仍然猶如夢一場。君正分享:「對我來說比較深刻,是踏入奧運場地時,聽到很多觀眾打氣的氣氛,因為風帆項目離賽區較遠,如果不坐快艇是無法親睹比賽,所以出海前的打氣聲很震撼。」同時為運動能凝聚到這麼多人而感到高興。 君正形容在滑浪風帆比賽項目中,選手們最大挑戰除了天氣、海況,還有賽制都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就像今屆英國選手 Emma Wilson 14 場比賽中贏得 8 場,由於她一直是首名出線,因賽制關係,在最後淘汰賽她不像其他選手在場地比賽過,君正解釋:「因為她是第一名的時候就不會熟習一次那個賽程,很可惜她最後還是已銅牌結束本屆奧運,這可能對她來說都會覺得很遺憾。」 因而不夠熟悉地形而最後摘銅,君正也為Wilson感到很可惜,她認同滑浪風帆比賽中的確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這是對運動員來說最大的挑戰。 而對於君正來說,雖然在外國比賽,但他們之前都做了很多的場地的考察,早五六年其實我們都不停在馬賽比賽適應得不錯的。今屆奧運賽事以一種帆板類型「iQFOiL」取代以往的RS:X級帆板,君正指其實往後都會專注iQFOiL的訓練。而隨著所有的器材變得輕身,也象徵了這項運動的進步。她認為滑浪風帆體能要求門檻算低,也適合女生挑戰。 與家人滑浪是堅持動力之一   君正最初是與家...

挑戰100公里越野跑接力賽 以團隊力量打破各自極限

今年The North Face 100 Ultra Trail Challenge 踏入十週年,特別推出全新100公里越野跑接力賽,令到100公里賽事有門檻更低嘅選擇,無論你有多少經驗都有機會組隊挑戰,同隊友合力完成長距離賽事。 今次更有現役香港女子越野跑代表林楚茹Harmony @haharmonyxd ,率領三位藝人運動員余曉彤Hidy @hidyyu、釗峰 @callstarcf、天欣@tinyanfung 挑戰呢䝾全新賽事。 這次越野跑新星林楚茹Harmony率領幾位藝人,也是她第二年參加 TNF 100,她指今年角色不同,相比實踐個人目標,帶領他人時就很不一樣,考慮因素更多。她提及:「當你和隊友一起時,會考慮到大家情況,無意中也在幫自己做預先準備的動作。與隊友跑步會思考更多,間接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作為大家的精神支柱,隊員有任何疑問時都會放心 Harmony。 余曉彤 Hidy 之前在香港參加過4次100公里的賽事,雖然一直想參加TNF 100的賽事,但曾聽說路線很辛苦,知道可以四人接力信心便增加了。這次參加太久沒有練習跑山,與隊友訓練期間突然抽筋,雙腿也不聽話,她提及:「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想放棄,例如抽筋就不繼續了,但當有隊友,你不想連累他們,有多份責任心堅持下去,也會想像隊友支持著你。」 雖然釗峰有越嘢跑的經驗,但100公里的賽事對他而言曾經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但全新接力形式讓門檻變低,可以與隊友商議策略、計劃、練習,將每個人放在適當的位置,發揮最大潛力。他提及:「以前過往成績是自己,團隊形式兼備責任更大,精神上與個人賽截然不同。 不能害怕,不能想著累,想像只要我快多一秒就能讓團隊更接近勝利,一起Face the North Face。」 第一次參加TNF100的100 公里賽事,天欣反而是抱著最輕...

有一種刻苦叫醒獅精神 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 郭氏女孩可可專訪

為了「有型」而選擇一個運動興趣,但原來「有型」背後不是這麼簡單,還要經歷漫長、刻苦、挑戰性、體能要求高又重重覆覆的練習,那你願會意為了「有型」去到幾盡?可能有些人不久後會選擇放棄,但這位女生卻面對再難再辛苦的練習,都要繼續練落去,一練就練了 16 年,她就是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 @kwokskungfu 的「郭氏女孩 @kwoksgirls」成員可可。 當初因為「有型」參加醒獅興趣班 ,由於運動天份不高,加上個子不高的嬌小身型,還有體力上的不足,好快發現幾乎個個功夫動作對她來說都是瓶頸,都要比別人更多心機時間練習才可以挑戰到。 究竟有咩驅使她在醒獅運動堅持十幾年? 可可指,她在接觸醒獅運動後,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因為醒獅運動很講求團隊合作,所以會有很多師兄弟,大家互相扶持,互相磨練,一齊捱一齊進步。有些人學得特別快,有些有需要十年練一劍,但大家都專注提升自己,合作時又會互相關心。 這種正面又和諧的氛圍,讓她不知不覺下與大家一起成長,在團隊的力量支持下堅持下來。 醒獅是我的一部分 一星期一次甚至到幾次醒獅練習形式,伴隨著可可讀書時期、大專時期,甚至投身社會,她依然堅持練習,醒獅與生活如影隨形。她提及:「如果要我形容醒獅對我的意義,我講不出醒獅對我來說是什麼,因為已經是我的一部份了,也是我的生活一部份了。」 她補充:「對我來說醒獅班好像可以治病一樣,就算我發燒回來,跳一場獅練習一下,然後就出一身汗,然後就好像會舒服很多。」有些人覺得上興趣班好辛苦,有些人覺得辛苦但享受和治癒。編輯認為重點就在你擁有的事物當中,你有多喜歡你的興趣,也證明醒獅在可可心中也佔有重要一席。 用兩個字講龍獅精神 提及到可可眼中的龍獅精神,如果用2個字象徵,她覺得是「捱苦」。她分享:「我們長期練習,不是停車場,就是天台、天橋底。就算...

力爭世界賽排名再戰珠峰 冰攀運動員龔子珊

今年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的搶包山決賽,龔子珊衛冕成功,繼 2022 年後再次奪冠再次取得包山后。對於最得佳續,她於受訪時分享,今年搶包山比賽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專門進行了一個月的針對訓練,而只是沿用她日常冰攀的訓練。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anet Kung 龔子珊 Ice Climbing Mountaineering Athlete(@janetkts)分享的貼文 冰攀運動是指用冰斧與冰鞋,在冰瀑、懸崖或木板上的攀爬活動。因為冰瀑或冰牆,經常都有懸空的狀態,所以比起攀石,更要求前臂的力量。 Janet 畢業於香港都會大學護理系,畢業後做全職護士,工作更是充滿挑戰,2023年她代表香港,到五個國家參加冰雪攀登世界賽(UIAA Ice Climbing World Cup)。去年10月她毅然辭掉全職護士工作,轉換成中介護士,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安排訓練。 放棄穩定收入的工作,選擇擁有彈性自由的時間,不知不覺又一年。可能有人會好奇,如何保持生活水平。對於收入的轉變,對 Janet 來說可以說是意料中事,即使是生活開支、儲蓄都比以前緊絀但她無悔。 她提及:「遇到機會係要珍惜,加上呢個係一個選擇,做呢個決定嘅時候已經會知唔易行。」努力籌經費同時,她自覺更重要是做好自己,保持最佳狀態,繼續力爭世界賽排名。 在追夢的路上,或許有人覺得她很傻,選擇在香港這個沒有雪山的地方煅練冰攀,就注定困難重重,自自然然欠缺練習的場地,只有部分攀岩訓練場,設有模仿冰的攀爬點, 提供她日常練習。但換個角度,她並沒有受到香港、自身資源限制,勇敢跳出舒適圈發展冰攀其實是非常有膽色,也讓人感到 Janet 是一個清楚知道自己現時、未來要甚麼的人。 大家可能知道她終極目標是挑戰珠峰冰攀,但她自知雖然身心狀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