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BOLD】壴彡立青的組成部分 — 行為藝術家 彭靖 專訪

彭靖說了瞎子摸象的故事。

最近一位好友重提這個故事,一群盲人走進一間房子,各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觸摸的部分代表了大象的全相,因此對於大象的整貌,各人都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我們是那些盲人,但同時我們都是那隻象,」彭靖坐在老家門前的大樹下,認真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透過別人觸碰到我們不同部分與面向,漸漸組成一個我之面貌。」

Photo by OLO Magazine

藝術學院出身的彭靖接觸過多種媒介,剛畢業她就當起人體模特兒,她的創作一直圍繞著「身體」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她形容,她是個很獨立的創作者,無論是繪畫、玻璃、造衣服、錄像,以前她都偏向一人完成,毋需與人合作或直接交流。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八年,直至三年前,彭靖才頓覺自己走到了瓶頸,「我有一個很大的恐懼,就是 work with people(與人合作)。」這讓我有點意外。初接觸彭靖時就知道她是個樂於分享的女生,她與我第一通電話就表明,她話很多。訪問前,她細心整理了大量關於行為藝術的資料後發送給了我們,又給予訪問流程不少建議,你大概也會跟我一樣,以為她是個待人接物相當老練的藝術家,原來並非如此。「我很喜歡與人聊天交流,但跟群體相處,或者跟很多人合作是一件很艱難的事,超過五六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團體裡總有一些不愉快、分不清黑白或一些紛爭發生,以前我覺得獨立創作好像比較舒服。」

關係對她來說是一個艱深的課題,也是一輩子要學習的課題。連朋友圈,以前的彭靖都偏向單對單的相處,人太多她會覺得不太自在。然而,這種恐懼卻成了她創作上的障礙。而
在 2019 年她於澳洲工作假期,一天,思鄉之情突然泛濫,無法排解,低潮中的她心裡想著: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回港。回港後,也要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於是同時報讀了海外和本地的碩士課程,隨後的事大家也能猜對一半,疫情爆發、中大也取錄了,順理承章地,彭靖就留下來了。繼續求學的過程讓她騰出了空間好她思索未來的路向,到底該如何走下去?她和當時許多人一樣迷惘,也因此成了她創作上的轉捩點,「我覺得有些生命課題會兜兜轉轉回來身邊,因此我必須主動面對,所以就開始做行為藝術。」行為藝術跟她以往的創作方式完全不同,需要多方合作 — 場地、觀眾、攝影師,還有一起合作的演出者,其實需要許多溝通。

Photo credit:@lum_vivian_

彭靖從事行為藝術已有三年時間,她坦言:「直至現在就算 work with people 三年多,表面上所有事情好像很順暢,其實都仍會有很『大獲』或很不愉快的事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來都複雜,也並非行事低調就能避免矛盾和紛爭,總有些事情、別人的想法或行動,不可控。然而,轉做行為藝術的彭靖卻比以往多了股超能力,「過去一旦情緒崩潰,我甚至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會消失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會見人,會有一種墮入地獄深淵的感覺,做行為以後發現了我有一個能力和以前很不同,就是(發生事情時)我未至於很崩潰,我覺得有一種內在的能量、培養自己變得更強大,就是脫變轉化(Transformation)的能力。」

Photo credit:@lum_vivian_ , @xiyongchanactorhk

如果你有留意彭靖的作品,她每次都勇於挑戰自己的限制,體力上、精神上,甚至可能是合作上,她在找自己的界線,也想知道極限能去到哪裡。前年,她連續做了二十天的演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行為藝術卡的實踐,前一晚隨機地抽五張牌,兩張創作卡,三張行動卡,全面考慮整套牌的結構,確定主要元素後,再思索行動的節奏及與物料的交互作用,想要探索的是在有限的框架中如何發揮無限潛能,以及選擇的自由和隨機性的關係。第二個階段是聯同十位藝術家合作,探索不同的領域與議題。

Performance card inspired by @performance_art_studies

「如果是多人合作或者雙人的演出,藝術家和藝術家之間都是彼此的觀眾;觀眾就視乎場合完結後有沒有機會一同聊天,交流想法,無論是讚賞也好,不同的看法也好,也是開放了一個很棒的平台給大家分享感受到甚麼和看見甚麼,還有覺得演出如何。」Work with people,其中一種是與別人的合作演出,另一種是與觀眾討論與思辯。觀眾作為見證人或參與者的角色,有機會直接影響行為現場本身。「其實很難有一個人,就算是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所有面向,但透過與不同的人相處、不同的合作,其實你會多了一個面向去審視自己。」

要審視自己,卻一點不易。彭靖很清楚自己憤怒的一面,她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反叛和好勝的特質,一不做二不休的那種人。她打從小時候就要爭第一,任何範疇都要做到最好,她性格很硬朗、很爆炸性、有時很可怕。而且,她極之享受處於混亂的狀態中,她堅信,在這種看似混亂的狀態中,常常能激發出新的反思、靈感和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也是她如此投入行動藝術的原因,「因為很多未知都是我控制不了,我想知道自己怎樣去處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我的直覺。」

Photo credit: @iisuart_  , Xu Xin

「其實直覺是可以訓練的,人們經常把『理性』和『直覺』二元對立,因為大家都知道理性基於邏輯思維,彷彿有一個系統可循;但其實我覺得『直覺』後面也有屬於它的系統,但那個系統不是建基於邏輯分析,而是每一個當下的反應就是身體記憶,面對未知,其實直覺行為都是基於經驗的累積,你長久以來建立的價值觀會令你在那個時刻做那個選擇,所以其實直覺的背後不是隨便的。」每一次行為的演出後,那些關於藝術的選擇,彭靖都一一帶回生活當中,行為藝術就是身體的經驗,她不懼怕未知,因為她深深相信自己擁有鳳凰般浴火重生的轉化能力。

上年開始,她舉辦了幾次行為藝術工作坊,招聚了一班對行為有興趣的人,由零開始接觸,到公開演出自己的作品。這個企劃對於不擅於 work with people 的彭靖來說,非常具挑戰性。她經常強調,獨立藝術家就是個一人團隊,每件事都得親力親為,當中少不了與各方持續溝通、行政、宣傳設計、拍攝紀錄,也要建立關係,「工作坊讓我學到很多,我常說不要叫我老師,我比較像一個分享者、分享經驗的人。」她坦言,帶著別人去做也挺困難,尤其當藝術創作本身就很自我,然後又要平衡現場氣氛。「自討苦吃」背後,她希望把行為藝術推廣開去,推得更遠更廣更深,讓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去試。

本月 28 日,彭靖策劃了第三回行為藝術現場,名為「熔爐#3 山頭行為現場」,她安排於元朗的山頭舉行,目的是在戶外空間中融入不可預測的元素,在有限的條件下,容讓未知在作品裡發生,透過行為藝術的創作實踐來探索身體與世界的連繫,創造屬於此時此地的作品。

日期:2024 – 1 – 28 (星期日)
時間:中午—日落黃昏(實際時間待定)
秘密地點:元朗某山頭(參與者將獲通知相約睇場)
詳情請關注熔爐IG: @performance_art_furnace_hk

圖片來源:BBOLD、https://pangjingcreation.com/

Video credit: 
Life drawing session at @swing_a_cat
Life Drawing by Cheng Mui Liu, @thomasdangvu , @harveychanart
[Destroy & Reborn] Performance workshop by : @performance_art_furnace_hk
@carmenyuuu_
@jackchuen0801
@smallroad_
@glitcthatguardshell
@merryislovely
[Under The Wall]
Supported by @10chancerylanegallery
Video by @lum_vivian_
The Performance is Happening: 20 Days Live
@alchemyoftheprocess
@siufong_yeung
@sin.costansin
@wyieee
@xiyongchanactorhk
Tsang Tze
Photo by @bigmanchingho , @lum_vivian_ , @chillpan104
Pang Sir
Uncle Tak

Powered by AI.
Disclaimer: All content created by BBOLD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of our content infringes upon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We ta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eriously and will promptly address any issues.

Stay in touch

Newsletter

Don't 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