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女主角的名字叫譚淇淇 Kiki Tam — 「譚淇淇」不是藝名,是她的本名。
「譚淇淇」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 她可以是 Rapper,可以是模特兒、毛記的𡁻海珠、演員、主持人、老闆娘,「譚淇淇」可以是各個面向、任何可能性。皆因她喜歡當 slasher,喜歡多姿多彩的生活。鏡頭前的 Kiki 總是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她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怖性感照,卻不拘泥於傳統的偶像包袱,也毫不介意當諧星。然而,她很少公開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本身是一個極度感性的人,人們會說我假裝開心,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我會把所有的情緒處理好再呈現給大家,面對不快的事情時,我有自己獨門的方法去處理。」
生活是齣痛苦的喜劇
大多數喜劇演員,都習慣把別人的快樂建築於自己的痛苦之上。「搞笑或者喜劇都是來自生活的觀察,我覺得每個喜劇人,背後都會經歷一些悲傷,才可以做到他們覺得搞笑的橋段,這正是我自身的感受。」
Kiki 成長於單親家庭,從小跟父母關係疏離。她發現,九十後的原生家庭普遍都存著很多問題,他們跟上一代不同,不願意僅為了勉強維持一個完整的表象而犧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合則來不合則去,大不了重建第二個家庭。今時今日,社會對離婚這回事變得更易接受。
在剛過去的 11 月尾,Kiki 在 instagram 發佈了一篇關於自身童年與原生家庭的文章,隨即引來一片頗大的迴響。「生仔要考牌」,Kiki 以過來人的身分去証實這個論調,也警告有意生育下一代的成年人:「不要再讓我發現有人為了離譜的原因而生兒育女,害了別人一生。這樣損人不利己,實是愚蠢又可悲。」她又以自己的經歷為戒,「很堅強很堅強很堅強如我,也要用上若干年才能清醒,告別痛苦的片段⋯⋯因為你無法想像要多用力,要多少淚水,要自我對話多少次,才可好好安枕一個晚上。」
童年的 Kiki 沒有跟父母同住過,缺少了雙親的關注,所有相處的畫面至今經已很模糊。唯有一些零星的記憶片段 — 比如說爸爸在她被欺負時挺身而出,或是同學們羨慕她那位像香港小姐一樣美麗的媽媽⋯⋯對於這一切,她很自豪。Kiki 有著一種比同齡女生更成熟和世故的感覺,但說到與雙親相處的點滴,她顯得很雀躍,彷彿回到當年那個小女孩 Angel(那是爸爸替她起的英文名,希望她像天使般善良而溫暖)。
譚淇淇的多重人格
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缺失後來形成她的「缺愛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焦慮型人格」。坦言集這三種人格於一身的 Kiki 也因此在感情的路上跌跌碰碰了好幾回,「我們要的愛可能不是我們想的,也未必別人可以給我們的,我們需要的很多很多很多的愛,可它是個無底洞,於是我們繼續討好別人,得不到滿足就變得焦慮,卻偏偏忘了,你應該要給自己更多愛。」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給予愛別人,但在這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多都缺愛。在缺乏社教化的情況下,大家對「愛」的觀念也很扭曲,Kiki 跟以往的對象都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一直輪迴。
她入行很早,15 歲就踏足了娛樂圈,今年經已是第十八個年頭了。轉眼間,這個長著童顏的少女已經蛻變成亭亭玉立的輕熟女了。「我以前覺得27歲應該要懂得做人父母,但到現在我33歲了,卻仍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哈哈!」的確,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當父母。總會有第一次當父母,而無從入手的時候,也許,就算我們成為幾個孩子的父母後,仍然滿有瑕疵。既然如此,在思考要不要生孩子前,倒不如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好好的療癒他的成長創傷,與之和解,避免將這一代的缺失延續到下一代。
韓國有一本書名為《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書腰文案寫著:「不是所有的痛,時間久了就會痊癒;不是所有的記憶,時間過去了就會遺忘:不是長大了,就會更堅強,不再受傷害⋯⋯」幾句看似淡然的文字,卻道出了童年對於長大後深切的影響。
Kiki 經歷了兩年情緒低潮 — 脫髮、荷爾蒙失調、靠服用安眠藥解決失眠,工作嚴重受影響。那一刻,她決心跟過去斷捨離。她逼自己脫離這種充斥負能量的狀態,找回自信再重新出發。去年,她選擇與所有親人斷絕關係,將重心轉向那些真正關心她的人。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她不再需要參加繁瑣的拜年活動,也不必花時間應酬親戚,從而避免了那些應付式的交際。Kiki 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那些人會影響你的氣場和能量,我在想,是不是應該踢走他們?踢走後才發現『很爽』,爽到無倫!就像你平時看 Netflix 的那些爽劇裡,女主角終於復仇了的那個感覺。」
成長路上都是靠她自己一路走來的,由小時候選校,到未畢業就簽了公司出道,都是她自己的選擇,結果由自己承受,未來也無需跟任何人交代。「我跟自己說,你現在自己一個人很厲害,你自己可以交租,交水電煤、吃到自己想吃的、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這已經非常了不起。」
新一年要大紅大紫
這麼長的一段日子裡,或許就如她所說,有甚麼難聽的評論沒聽過?有人批評她的歌,批評她賣弄性感,甚至謠傳她被包養,她一於少理。「與其花時間 diss 別人,不如 diss 自己;diss 自己不代表討厭自己,反而可以想清楚自己要改進的地方。」有些藝人選擇過濾掉所有負面評論,然而,Kiki 卻是由衷的希望大家保持該有的憤怒:「有時候社會有很多不公平的東西,為此你應該要保持憤怒。」她認為,憤怒不止要發洩,還要作出改變。
想要改變,想必也有新的計劃吧?多年來,許多記者詢問她對未來的想法,但實際上,她直到去年才確立了一個具體目標 — 她要大紅大紫。倒沒想過她會說得如此直白。「我發現原來很多聲音需要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去發聲,而我很想做這個人。」正如她那篇關於原生家庭的帖文,許多人在閱讀後與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這才發現,原來真的有許多同路人也用了一生來治療童年。當她確定自己擁有這份使命感後,也有「責任」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可能多做些訪問,可能創作多些可以表達想法的作品,可能⋯⋯還有很多可能,因為她是「譚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