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追溯素食主義的起源,據歷史記載是古印度的宗教傳統,另外中國古代亦早有初一、十五茹素的習俗,所以素食曾被定義為宗教信仰的一種表現。在現代社會,素食者會跟「營養不良」劃上等號;與朋友在外聚餐時會被特別標籤、被嫌麻煩;甚至內地早年有一句網絡潮語「我可不是吃素的」,直接定義素食是柔弱的代名詞;亦有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的女性素食者比例普遍都比男性高,因此素食一詞亦被性別定形。
「女人先會食素,食肉先係真男人」
橫觀身邊的素食朋友,的確不難發現女生居多。事實是女生確實相對更注重健康,亦有歷史和廣告文化的因素影響。一位來自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一位的心理學家Steven Heine指出「由於古時狩獵文化的影響,肉食是性別、地位及權力的象徵、是紳士們的主食和農民難得的享受」,因此肉食一詞通常指向男性;到19世紀末,餐廳與廣告的出現營銷手段構思時,都總是決定了「適合」女性的食物:小巧輕食,例如是沙律或甜品,作為愛美麗的女生們,的確很難抵擋誘人的「健康」沙律或素食餐單;轉為素食的另一個常見因素,一般都與對動物同理心有關。有研究調女性指相對男性更富有同埋心,佔動物權利組織成員的 75%,更關心動物環境與「肉類」之間的連繫,當知道肉類背後的資訊時,例如是飼養、產生過程後,相對於男性更容易產生難受的情緒。
古往今來,這些性別定型的思想仍然影響很多人,亦令部分素食者不敢聲張。有研究發現,只要在一位男生的性格描述、喜好列入喜歡素食,足以令形象的「陽剛」感覺大減,這因素導致男生難以踏出素食的一步。直到今時今日,雖然以上各種定形依然存在,網上仍有少許批鬥和嘲諷的聲音,不過素食主義可觀地開始被社會大眾接納。街上越開越多素食餐廳、越來越多人加入素食行列、不少餐廳在餐牌上加入「無肉」或「全素」選擇、越來越多名人宣傳素食文化、素食與「環保」及「愛護動物」二詞扯上關係。逐漸地,素食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人氣KOL Elva倪晨曦和「火雞姐」丁可欣都是素食者,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素食心得
素食主義新態度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對食物安全、環境和動物保護等有更深的研究和體會,素食主義逐漸褪去宗教色彩,反倒與健康、環保和愛護動物三大議題掛勾。綜合不同醫學研究,正確的素食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含量、減輕腸胃負擔、降低體內毒素、中風、患心血管疾病及患癌機率等等,對女性來說,素食能保持皮膚彈性及光滑、減輕體重、預防骨質疏鬆等等,因此在這個健康意識漸重的年代,素食確實是不少人的健康之選。而環保議題上爭議點則較多,但根據Nature Food在2021年的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的肉會產生34.6公斤的碳排放量,是一般蔬果的三倍。最後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這議題更不用多說,套用非牟利網上平台「食物知情權」一句說話「我們不吃肉並不會死,但是動物卻會為我們而死」。
編者身邊有不少注重養生的女性朋友都開始進入茹素行列,為的是追求健康、塑造理想身段,甚至有因為曾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牛隻在被宰殺前夕流下眼淚而毅然茹素。素食者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生命堅守原則的態度越趨高調,與其說高調,不如說是忠於自己。倘若你亦曾因某種因素而有過素食的想法,即管加以研究並付之行動,畢竟生活和健康都是自己的,用不著在意旁人的目光。
支持本地蔬菜的素食餐廳推介
素食先素心,想食以純蔬菜烹調、不含仿肉的料理,香港其實也有充滿人情味的純素餐廳選擇,位於深水埗大埔道的黑窗里便是其中一家純蔬菜的素食Cafe。黑窗里日常會於社交平台更新每日餐牌,並將餐點清楚分類為,v=純素 五=五辛 *=使用本地食材,例如薄荷刁草醬薯仔藜麥沙律、生菜絲蛋餅配海苔蘑菇醬、迷迭香車厘茄手工酸種Focaccia等。
店內還不時有擺賣本地蔬菜,更特別是用了「自由定價」售買,只要大家將「心中價錢」數目擺放於信封,再交予職員,就完成自由定價買賣,不用怕尷尬有壓力,享用餐點過後可以即場支持本地蔬菜。
另一間位於新蒲崗的 Mum’s Veggie Cafe 為日式素食,全部以蔬菜為主要食菜,以日式的料理手法,將南瓜薯餅、薑汁煮茄子、野菜天婦羅、柚子醋漬番茄、山葵鮮淮山。味道清新自然,將蔬菜烹調成各種美味清新菜式,特別適合注重健康、希望嘗試素食的你。
Image and source: Mum’s Veggie Cafe